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

大乘智慧了義錄與講解1997高雄1



大乘智慧了義錄
與講解

今天下午,我們來講大乘智慧了義錄。
這一本我寫的,總共有八個頁,雖然是很短、八個頁;但是,裡頭簡單、扼要,把很重要的「體」,講得很清楚,讓大家能夠一目瞭然;雖然,不是很複雜,但是都已經包括在裡頭了,體、用都包括在裡頭。
那麼現在我們把大乘智慧了義錄這八頁,我把他念一遍,第一品,現在請各位看第一頁、不二佛性品。
不二佛性品是講到:實相本體,實相的體啦;不二佛性品講到實相的體,這一品很重要。那麼現在,我們把他唸一遍:
  生與死,凡夫見二;證悟者了知,其性不二;此不二之性、名為佛性。一切萬法,不離此性。

    悟此佛性,了知:體用不二、無有邊際、本無生滅可言。此佛性無始無終、離一切根塵識,非眼耳鼻舌身意、非色聲香味觸法、非眼界乃至非意識界,離一切相對執著等見。悟此佛性,無明即滅;一悟永悟,五蘊皆空,實難言表;假名見性,也無見性者。

    不悟、即佛是眾生,一悟、眾生成佛。也無成佛之假名,也無說法之戲論。
    一切迷人,無始以來,皆由無明,妄見生滅。猶如夢中,妄見生滅;夢若醒時,夢幻也滅,此無明亦復如是。生滅滅盡,不入斷滅,本性不動。

    吾此禪門,從上以來,唯論見性,接最上乘人。不言修行,不言參禪。
    若言修行,為修佛性、或修佛相?
    若修佛性,佛性不可修,本來具足。
    若修佛相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
    若言修行參禪,即建立有我、有人,不離四相;四相建立,即是塵勞妄想。故知:修行、參禪,僅對中下根人暫說而已。
    吾此禪門,無修、無參、無得、無說,直下悟入、見性,即是究竟。
    本性如如,一法不可建立,名為:最上乘。
    見性,即是見佛,也不立成佛之假名。

接著,我們看定慧了義品:
    善知識!吾此宗門之定慧,即體用不二。
    何名為定?
    此定乃本性、首愣嚴大定:無時不定、無有邊際,永遠如是;而此本性,不因汝修、與不修,而有定、有不定也。非腦筋相對清靜,之有為定也。慎勿錯認之!
    善知識!何名為慧?
    此慧乃本性、隨緣感現:恆沙無邊宇宙、山河、大地,人與非人,妙用不離此慧。非腦筋相對之智慧也。
    若識此義,即是:定慧了義。
聽吾偈曰:
     「心身夢幻滅,非幻大自在;
       究竟無生滅,生死皆戲論。
       此偈須親證,大事即已畢,
       汝若不親證,知偈亦無用。」 
    那麼這兩品非常的重要,前面這一品,就是講到實相的體,證入實相的體;那麼第二品定慧了義,由實相的體,再說明這個實相的體,是不能修的。沒有辦法修實相的體,他是由體,而能起無量的妙用,不但是人,非人都一樣,人也好、非人通通一樣,他的體是完全一體的,不可以分別。那麼這兩品非常重要,等一下我會、我們會詳細的,把他解釋,為什麼會這樣。
    那麼現在,我們繼續看方便說法品,第三品:
    善知識!諸佛出現於世,皆為一大事因緣,所說一切經典,及種種比喻,只為讓眾生悟入實相,除此皆非。故迷人看經,勿被經綁、勿被法綁;知是方便、絕非究竟,即無綁也。

    又有一輩迷人,執著說法者之法相莊嚴,被說法者所綁,而不自知,此皆癡頑漢,非吾宗門之人。

    吾此宗門頓教上乘,不設方便;言下須見性,一悟直至佛地,不打折扣。善知識!何不直下掃盡一切名相,悟入本來佛性耶?

    法身本性即是真佛,本不生滅;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。須證悟此佛性,始可瓦解一切執著妄想,至究竟涅槃。若悟本性,即覓大善知識印證;若無大善知識,即以金剛經、心經、六祖壇經,自己驗證。末法邪見者眾,慎勿錯依。

    善知識!何名吃素、持齋?
    外於一切善惡境界,心念不染,名為吃素。
    內心離相,念念無妄,不染萬境,是名持齋。
    一切迷人,口說吃素,前念、今念、後念,念念污染,又吃何素?

    善知識!何名正知、正見?
    離一切相對性,名正知。離一切生滅性,名正見。離一切妄想執著,入佛知見,名為正知正見。知離,即是法。
    知離,即是法。這一句非常重要。接著:
『善知識!實相本性,本無生死輪迴。一切眾生,無始以來種種妄認,於不生滅中,妄見生滅。
    譬如病眼之人,妄見空中有花;病眼若除,空本無花。
    一切迷人,不得見性,皆由:妄執四大為自身相,妄執六塵緣影為自心相;終日貪著五蘊六塵,抓住不放。譬如有人,終日睡入糞坑,欲其身體清香,無有是處。

    善知識!實相本性,非學佛而得,非不學佛而失;眾生與佛,體無差別;佛性也不可學,迷悟而已;悟即是佛,迷即是眾生,也無佛與眾生之假名。

    善知識!吾有一佛海偈,若依此偈而能證入,即與般若,不相遠離也。
偈曰:
本性不生,故亦不滅,體用不二,不可分別。
一切眾生,本來成佛,言修言悟,黃葉為金。
不生迷悟,無可追溯,絕學無為,最為省力。
度化眾生,如來遊戲,若不親證,不解此義。
證時無證,解時無解,二邊不計,無分別義。
若言修道,修成還壞,若言不修,迷人起惑。
迷時言修,悟言不修,迷悟打卻,同入佛海。
將心捉心,萬劫不得,身上覓身,不見法身。
不如歇息,一切放下,不捉不覓,不來不去。
來即不來,去即不去,不去不來,即入佛海。
迷人看經,勿被經綁,聞甚深法,清風耳邊。
若被經綁,若被法綁,失去自由,不能自在。
若見法身,應無所住,聞邪師法,亦同如來。
貪嗔癡性,戒定慧性,煩惱邪正,同是佛海。
    此偈頓教,勿謗勿疑,護持流傳,做將來眼。 』

我們看第六頁、解疑品:
    善知識!佛法本無正法末法;一切佛法,因人而能興起。智者對愚者,善說了義佛法,使之開悟,名遇正法;若法不了義,又不當機,使人反生迷惑,名遇末法。若能自覺而覺他,也無須正法、末法之假名。迷人向外拜佛覓佛,不知自心是佛。若向自心頓見本性,即與佛無二無別。

    善知識!一切萬法演說報化不離生滅,但有演說,都無實義;不可依文解義,隨文生解。世人根性,有智有愚,上下有別。為度眾生,權設教化、漸次,言有:西方、六度萬行、三大阿僧祇劫成佛、授記等,假說方便,即應中下根而說,黃葉為金,權止小兒啼也。法性空中,無時空等相,何來此事。故上根者直契實相本心,滅度自心一切眾生,』
    滅度自心一切眾生,這一句很重要。
『滅度自心一切眾生,頓悟見性,
更無八萬四千法門,及一切漸次方便。
    又有一輩子迷人,執空心靜坐,或將妄心「守一、守心」,皆錯認也,
若佛性即不用守。若非佛性,生滅之心,守之何用。

    迷人終日說:斷煩惱、除妄想。不知煩惱、妄想從何而起;唯斷煩惱本身,則煩惱斷不盡,妄想除不完也。
    善知識!若能心破我法、永斷無明,則煩惱不斷而斷,妄想不除而除,豈有不入佛道。

    常人言:對人平等心是道。此皆:腦筋相對之相對妄想。不知:平者,即佛性也;等者,不生滅也。若見佛性,則深知:無時無處皆平等也。

    又有一輩迷人,終日念佛名號,欲求往生西方,或僅以佛號,攝住妄想,望佛來迎。不識念佛真義,下根之見,實可憐憫。
    善知識!佛即實相本性。以心念頓見實相本性,名為念佛;見性即是見佛。了知體用不二、性相如如,假名西方。
    迷人不知聖意,不見自性彌陀,向外求佛,萬劫覓佛終不能得。
    若真有佛來迎,何以佛不迎活人,專迎死人;佛有分別心?絕無此理。色見聲求者,皆癡頑漢也,上根之人,皆不可如此。
    若欲親證本性,見自性法身如來,絕不可墮入西方假相之中。故金剛經云: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吾今為汝解疑。

    凡夫常愚:口說歸依,念念取捨。不知歸依清淨法身本性,總歸依外道,墮入幻境。或歸依某師、八關齋戒、大興土木、建造佛寺、水陸法會,以為功德,此皆外道愚見;若不見性,戒死無功。』
    若不見性,戒死無功。這一句很重要。
『雖遇正法頓教,狐疑不信,反生毀謗,斷佛種性,滅萬劫善因;一失人身,萬劫不復。若見大善知識而能正信、反照,頓見如來本性,內外眾生,一時度盡,』
    內外眾生,一時度盡,這一句很重要。
『反照,頓見如來本性,內外眾生,一時度盡,名:歸依自性法身;亦名:地獄頓空;亦名:地藏成佛。

    善知識!菩提本性本無迷悟,迷悟乃眾生之妄想心。一切煩惱,皆由無明建立。若頓見本性,執著瓦解,了知:一切妄想、煩惱,不離菩提本性。至此,大用現前,無障無礙而絕相超宗,假名見性。唯證與證,乃能徹知。證此亦無證者名相。
    此錄名為:大乘智慧了義。
珍重   
    那麼,最後就是我的傳法偈:
『心身夢幻滅,非幻大自在;
       究竟無生滅,生死皆戲論。』
這是我今年元旦的時候,寫下來的,這本大乘智慧了義錄。
    那麼,現在我們就從頭來解釋一下:
    皮的最後還沒有唸到,皮的最後封面底,封面背後:
我法兩空證實相
實相無相無不相
證無所證執心滅
見性直指轉法輪
大千世界空無物
真空不空大用顯
無明本無名相盡
絕學不慮笑說法
    這也是我今年寫下的。
    那麼,我們現在從前面,簡單來解釋一下。
    雖然我這本大乘智慧了義錄,只有八頁,那麼,我的希望是,能夠用最簡單、最簡單的八頁,來把這個實相的體,跟他的用,詮釋出來。
    那麼,當然現在的人,假如說,我們給他一本很厚的書,恐怕他是沒有耐心可以看的。假如你給他八頁、短短的八頁,那麼這短短的八頁呢,你今天看,明天再看,後天看;那麼,過一個月再看,過兩個月再看;今年看,明年看,或許你就會發現,每一次看,你都不一樣的心境;你現在看,跟過了三個月以後看,過一年以後看,那種心境完全不一樣。你會體悟到裡頭的內容,慢慢就會體悟到很深進去。這個雖然是很短的八頁,但是裡頭,你自己慢慢的體會。現在我們很簡單,因為時間也很有限,所以簡單來把這些文字詮釋一下:
    第一品就是講到實相的體,宇宙實相的體,他是不二的,不二佛性品。佛性,有時候我們講這個名稱:佛性。那麼,也可以稱做:實相、法身、法體,這個都一樣。
    『生與死,凡夫見二。』
那麼,生跟死這種現象界,這種輪迴相,是在眾生位的時候,你才見到,有生滅、有生死。那麼,凡夫見二,就是你在凡夫位的時候,你沒有見性,沒有見到宇宙實相的體,然後,你認為有生有死,有生有死、有生有滅。
    但是假如你證悟了,『證悟者了知』,假如有一天,你證悟到實相的體,也就是證到實相,證到這個佛性不生滅的。你就會了了知、了了見,他本性不二,『其性不二』。就是你在生的時候,你在死的時候,在凡夫見到有生死;但是,一旦證悟實相的體,沒有生死了;生相跟死相,都是一種妄見。
就好像有病的人,眼睛呀,他眼睛有毛病,妄見空中有花啦,所以他見到,有生相、有死相;本來沒有生相跟死相,是你在眾生位的時候,你才看到生相、死相。你一旦證入實相,沒有生相、沒有死相,他只是本體如如也;本體如如也,不會有生死;生死呀,只不過是你的妄見而已,本來沒有。
    『其性不二』就是他的本性,本來就是一體,他不會有凡夫位時候的分別、妄見,都不會有。
    『此不二之性,名為佛性。』那麼這種不會生滅,也不會有生死的這種本性、佛性呀,我們有時候稱佛性為本性,這個都一樣:本性、佛性、法身、如來、實相,名稱雖然有這麼多,但是講的都是一樣。其性不二,就是你這個實相的本性讓你證悟了,那麼其實他沒有生死啊,不會有生相跟死相。
    『一切萬法,不離自性。』那麼一切萬法就是,你眼睛可以看得見的,你耳朵可以聽得到的,你可以感觸得到的,一切森羅萬象;那一些現象呀,不離此性,都被這種性攝住,而本性不屬於萬法的範疇。萬法沒有離開本性,但是本性他不屬於萬法;萬法有生有滅,本性他不會生滅。
    那麼我現在舉一個例子,很簡單,來跟各位說明:
    譬如說啦,你這個身體是你的,才是真正的你,對不對;譬如說這個身體是體,那麼你這個身體會動,對不對;你這個身體會動,那麼,動就是會用,那麼一動有用,動有生滅,這個身體會不會生滅?不會!你這個身體不會因為你的跑步,不會因為你的頭的搖來搖去,手的舉手或者是動作,而你這個身體跟他生滅,不會,這樣聽懂嗎?你身體會動,動有生滅,你身體不會生滅。
    那麼我比喻就是,我們實相的體,就好像我們的身體,他不會生滅呀,阿我們的身體會動、會跑步,跑步,等一下跑,等一下不跑,不跑的時候,跑步的相沒有了嘛,停的嘛,動相沒有了;那一會兒,變成靜相,那你這個身體,會不會因為你這個動作的動相,跟不動作的靜相,而跟著生滅?會不會?不會!所以,動相他也不生滅,靜相他也不生滅,這個才是實相。那麼你證悟到實相,你就可以了了知:實相他不會生滅。只是你現在的身體的生死,這是你的妄見,本來沒有。那麼一切萬法不離此性,一切萬法有生滅,本性他不會生滅,這一點很重要。
    『悟此佛性,了知體用不二。』假如啦,悟此佛性,這個悟,就要注意,不是解悟;或者是我現在,在這裡說明,你們腦筋了解到了這個,叫悟此佛性,不是!這個悟就是一種實證,實證以後了了知、了了見,叫做悟、悟此佛性;這個不是解悟,這已經是證悟以後,證悟這個佛性以後了知,你會很清楚明白:體跟用不二,用他會有生滅的現象,他這個體,永遠不生滅。你會非常的清楚,證悟到這個體以後,你這個用不會執著了啦,非常的清楚,你沒有任何執著性。
    譬如說啦,你這個人,那麼因為照到燈光,而有一個影子,那麼你不會認為那個影子是你啦!因為你有燈光照了你的身體,後面有一個燈光的影子,那麼你會認為說,那個影子是你;一旦你悟了以後絕對不會認影子,你認這個身體才是你呀!影子不是你呀!那麼我的意思也是這樣,你悟了這個佛性,了知體用不二,用、他有生有滅,現象界都有生滅,但是這個體沒有生滅。
    『無有邊際。』沒有邊際,代表我們實相這個體,他沒有邊際,也沒有內外;無有邊際,大而無邊,小而無內,沒有大小;一般的大小只是我們眾生的一種妄認、妄見,本來沒有大小可說啦!我舉一個例子:
    譬如說,我們現在所看見的一個人,大概五、六尺,我們大家認為五尺、六尺這麼大,每一個人看見都這麼大,可是一個很微小的動物,他看到你,他就不是你現在感覺的五、六尺;譬如說一個蒼蠅,蒼蠅的眼睛跟人的眼睛,看的底下都不一樣,這種是一種妄心,不是真實心。
    妄心他就是有差別相,蒼蠅啦,蒼迎看到的人,他非常大;蒼蠅看到人,就好像我們看到一百公尺那麼長,人有一百公尺那麼大,但是我們看人只有五尺、很小,人看人很小,蒼蠅看人就好像有五十公尺那麼大,人在見那麼大。同樣,眼睛他的作用以後,就是透過妄想心,你就認為,大家認為五尺就這麼大,其實呀,不是這樣,這是你的妄心,不是你的真實心,妄心所顯現的。所以,在人的時候,所見的長度,跟蒼蠅所見的長度,跟細菌所見的長度,跟那個大動物、大象,所見的長度,通通不一樣,每一種動物所見的長度不一樣。所以可見我們這一些心,通通是妄想心,不是真實心啊。那麼,『無有邊際。』也就是:沒有大小啦,大小只是眾生的一種妄想、測度。
    『本無生滅可言。』我們這個佛性呀,本來沒有生滅可以說啦;他本來就是不生滅,生滅是你的一種妄想所現出來的。
    『此佛性無始、無終。』我們這個佛性呀,他沒有開始,因為沒有開始,他就沒有終了;沒有開始,當然就沒有終了啦,無始無終。
    『離一切根、塵、識。』離一切根,這個根指的是什麼?指的就是六根;那麼,這個塵,就是跟六根相對的。六根大家都曉得嘛: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跟這個意根,這個叫六根。那麼,現在我把這個根解釋給他清楚!
    很多人對於根,不太清楚;現在很多啦,跟人家解釋這個根:耳根他把他解釋成耳朵,這就不對;眼根把他解釋成眼睛,這絕對錯誤。那麼,我現在把這個根徹底,我們要把他搞清楚,不然的話,你入佛門,連這個都搞不清楚的話,等於是白走一趟。
    所謂「根」是能夠發生作用,能夠發生作用的叫做根。
    那麼眼根來講,能夠發生看的作用,叫做眼根;眼根不是眼睛喔!所以,這個要搞清楚。眼根是能夠發生看的作用,譬如說一個人,他沒有眼睛,會不會看?一個人啦!他沒有眼睛,會不會看?(會呀!)會看。那麼一個人沒有耳朵,會不會聽?(會呀!)會聽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一個人他沒有眼睛,他會看,他看到什麼?他看到黑黑的,他不能說,他不會看、不能看。一個人沒有眼睛,他還是能看,他看到黑黑的;假如他沒有看到黑,他怎麼知道黑,對不對!假如你沒有看到黑,你怎麼知道黑?把你的眼睛挖起來,那麼你還是會看到,看到什麼?看到黑黑的。假如你沒有看到,你怎麼知道黑?可見,眼睛有,你透過眼睛看,看到外面的景象,看到有內容;假如沒有眼睛,你還是能看,你看到黑黑的,你看到的內容是黑黑的,你有眼睛看到的內容是有影像,不能說你沒有眼睛就不會看,瞎子他也會看,他看到黑黑的。
那麼這個要搞清楚,眼根就是能夠發生看的那種作用叫做眼根;耳根,能夠發生聽的那種作用,叫做耳根;那麼其他的鼻根也是相同,能夠發生嗅覺的這種,聞的,鼻孔能夠發生這種聞的這種狀態,叫做鼻根;鼻根不是鼻孔,不是鼻子,沒有鼻子,一樣可以聞,他所聞的是沒有味道,不是不能聞;假如你不能聞的話,你怎麼知道沒有味道,你聞的內容是沒有味道,不是不能聞;你有鼻子聞的臭,聞的內容是臭的,沒有鼻子,聞的內容他沒有味道。
    那麼其他舌根、身根也是一樣,你的身體有身根,我打你的時候你感覺痛,那是你身根發生作用以後的內容。那麼我打你,比如說,一個身體麻掉了,我打你,你不能說你沒有,你的身根還在,因為你的感覺是不痛,觸覺是不痛,假如你沒有觸覺的話,你怎麼知道不痛,所以,痛跟不痛是生滅,你的根要搞清楚。
    『非眼耳鼻舌身意。』那麼眼,就是眼界啦,那麼剛才我們所講的,離一切根、塵、識,根就是有眼耳鼻舌身意,就是這六根,那麼前面所講的,離一切根,就是非眼耳鼻舌身意,這一切都是生滅;你眼界所看到的,一定是生滅。
    非色聲香味觸法。』那麼色聲香味觸法,你、我們的這個眼根所接觸到外面的,看得到的內容,都屬於色;聽得到的內容,都屬於聲;接觸得到的內容,都屬於觸;意識能夠想得到的內容,都屬於法。那麼,不是眼耳鼻舌身意,也不是色聲香味觸法。
    『非眼界。』眼界就是你的眼睛所看到的內容,叫做眼界。比如說一個人,他的眼睛把他挖掉,他的眼界看出來是黑的,黑的;那麼有眼根,透過眼睛看出來的內容,就是有各種的狀態,各種的形形色色。那麼,這些都是生生滅滅的,不是本來面目啊!不是你的不生滅的那個佛性。
    『非意識界。』也不是你腦筋,用意識可以意識得到的,那個都是生滅。那麼不是意識界,那麼這裡所謂心經講的,我這裡跟心經講的都是一樣的。心經講無眼界、無意識界,那麼,這個不是眼界跟意識界,實證以後,你就可以了了知。
    離一切相對執著等見。』為什麼會離一切相對執著呢?因為本性呀,他本來就如此,他沒有相對性;金剛經所講的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離一切相。那麼假如我們能離一切相,當然就沒有相對性的執著啦;你有相對性,一定有相,有我相、有人相、有眾生相、有壽者相,這都是妄想心在搞鬼。
    『悟此佛性,無明即滅。』假如呀,你按照我前面所講的,這一些你通通做到了;我前面所講的,你通通做到了,離一切根塵識,非眼耳鼻舌身意、非色聲香味觸法、非眼界乃至非意識界,離一切四相,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這些你通通做到了、實證了;悟此佛性,假如你按照我所講的,你通通做到了,你的無明就會滅掉了,你就沒有無明了,也不是眾生了。
    那麼『一悟永悟』啊!『五蘊皆空』啊!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,這五蘊呀,完全空掉了,照我前面所講的,你通通做到了,你的五蘊已經空了。那麼『一悟永悟,五蘊皆空,實難言表。』這個沒有辦法用人類的語言啊,怎麼跟你講得很詳細,都沒有辦法離開你的腦筋的一切的相對執著了。這一切都不適用,人類簡單的語言,那可以表現,可以告訴你的啦。
    『假名見性,也無見性者。』那麼,為什麼說也無見性者?你前面又說能夠實證,後面又為什麼說也無見性者呢?這不是矛盾嗎?不是!因為你已經達到無我,沒有我了,也沒有人了,沒有眾生了,也沒有壽者了,四相全部了掉沒有了,因為你沒有相對性,沒有我、無我,所以也無見性者,假如你還有一個我在見,我在見、誰在見,你根本不可能見性,你這個我相還在。所以後面『也無見性者』,就是實相的體顯現。各人的一個我,都被了掉,就好像金剛經所講的,第十七分哪,究竟無我分,你們看過金剛經第十七分,他講究竟無我分,跟我講的這個一樣,也無見性者。
    『不悟、即佛是眾生,一悟、眾生成佛。也無成佛之假名,也無說法之戲論。』那麼假如呀,不悟的話,那麼就是沒有開悟的佛啦!佛性來講,佛陀他也沒有多一分,那麼在眾生,你也沒有少一分,跟佛陀一樣;佛陀沒有多一分,你也沒有少一分,佛性完全一樣,只是開不開悟而已,不開悟就是眾生,一直在輪迴;因為你的妄想、妄想心做主,一旦妄想心做主,不斷的在輪迴,;一旦開悟,妄想心沒有了,佛性顯現,不會輪迴;本來就沒有輪迴,你見到本來沒有輪迴呀,見到實相呀。
    『一悟、眾生成佛。』那麼假如你按照前面,我跟你講的這一些,你悟了,那麼你一下子,就入到佛的位置了,佛位啦!當你入了佛位的時候,這個佛的名稱也要拿掉,不可以再要,實相中你不可以把佛的名稱拿進去。
    一悟、眾生成佛。那麼悟的時候,也沒有成佛的假名哪,也無說法之戲論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一旦你證到實相以後,這些法等於是沒有必要了。打一個比喻呀,比如說你要度一個河,那麼這個河還沒有渡過以前,你需要這個船,這個筏、竹筏,一旦你渡過這個河以後,這個竹筏你不能扛在身上,丟掉,那沒用了。所以金剛經講的一樣: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」,「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。」就是比如這個划船哪,划過去以後,都要丟掉,這個船要丟掉了;那麼我在這裡說法也是一樣,也無說法之戲論呀,一旦你證入實相的體,說法等於是笑話,等於是戲論。
    『一切迷人,無始以來,皆由無明,妄見生滅。』那麼一切的迷人哪,代表在眾生位的時候,你還沒有見到本性的時候,這些迷呀,無始以來,皆由無明。那麼什麼叫做無明呢?無明就是你對本性的無知呀,和不明瞭的心態。你對於佛性的無知呀,跟不明瞭,叫做無明;皆由你對佛性不清楚、不明瞭,才會起種種的妄見啊。你證到佛性了,無明就沒有,皆由無明,由於你不見性,所以妄見生滅。
    『猶如夢中,妄見夢幻』就好比喻啦,比喻說,你在夢裡頭,那麼就會夢見夢裡頭的,是一種夢幻。『夢若醒時,夢幻也滅。』假如你這個夢,一旦醒過來以後,夢幻本來沒有啦,在做夢的時候有,一旦做夢醒過來,本來沒有,夢中的事都沒有。
    『此無明亦復如是。』我說的這個無明也是這樣,在眾生位的時候有無明,對佛性不清楚,一旦證入佛性,那麼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,無明本來就沒有的。好像說這個太陽一出來,那麼這個整個呀,空中就是非常的晴朗,沒有烏雲了,烏雲沒有;烏雲沒有,整個太陽就出來了。所以這個等烏雲一掃,整個太陽出來了,也沒有什麼不光明的地方呀。此無明亦復如是,就是這個無明呀,也是這樣的。
    『生滅滅盡,不入斷滅,本性不動。』這一句話非常重要,生滅滅盡就是,一切的幻境,你通通離開了,離開一切的虛幻假象,全部離開,生滅都已經滅盡了,會生滅的,都被你滅盡了。不入斷滅,這一句話,不是叫你不要進入斷滅,是講本性的體,佛性的體,他不是斷滅,叫做不入斷滅。不是叫你說不要進入空的斷滅,不是這個意思。因為實相的體,他不是斷滅,你想要把他斷滅,你也斷不了。實相的體,他本來不空,你要把他空,你也空不了。實相的體,假如他是斷滅的話,你把他保持,你也保不了。因為實相的體,假如啦,他是斷滅,你想要保護他,可能嗎?不可能,保不住,實相的體他不是斷滅,你想要把他斷滅,你也辦不到,斷不了。
    『本性不動。』就是一旦你證入實相,你就可以了知,他本來就沒有動過啦,無始都沒有動過。是你不見性,而妄想心妄認,有生有滅、有動有靜、有來有去,這一些啦,都是妄認,都是輪迴的妄想心才有的啊。
    『吾此禪門,從上以來,唯論見性,接最上乘人。』那麼我講的這個禪門呀,從上以來就是,從我的師父,一直到我的師父的師父,一直到師父的師父,一直追上去,追到佛陀那一邊啊,從最究竟,最上面的佛門,佛陀啦,那裏來啦,唯論見性,這是一種教外別傳,不是教內,經教上所傳的,那麼唯論見性,就是只論你見不見性啊。那麼唯論見性的說法,就是果地上立論,我這一本是大乘智慧了義,都是果地上立論,不是因地啦,不是在眾生位,講眾生位的事,都是在講果地,入佛位的事啦。
    『接最上乘人。』就是我們這個禪門呀,是接根器最上等的人,中、下根都沒什麼,都不是接這種人哪,接的都是最上根的人啊。那麼最上根的人就是,不言修行哪。譬如說啦,樓梯有一百階梯呀,一百階梯到達最頂尖,那麼我們這個地方是接什麼人呢?接一百樓梯,你已經走九十九個樓梯了,剩下最後一個樓梯,唯論見性,一來就見性。
    所以『不言修行』啊!你都已經走到了,還修甚麼。這是接最上根,一百步你已經走九十九步了,禪門都是接這種人哪。那麼中下根,他有時候根本不理啊,連講都不跟你講。
    『不言參禪』呀!那麼不言修行就是在果地上立論,不是在因地立論,假如在因地立論,那就不對,果地上立論,就是你已經都快到了,都到了,你還修什麼。那麼假如說在一個果地上,過來人來講,你叫人家修,不對,因為你見性,佛性你清清楚楚,佛性不可以修啊,也不能修,你也修不了他呀,所以你叫人家修行,本身這句話,見性的人他不敢這樣講,教你修,那這樣也不行啊,不修也不行,為什麼?不修你又不見性,那修了也不行,那麼見性以後不能修呀,佛性不可以修呀,那我叫你不要修,那你又不見性,那這樣的話,變成什麼?修是果地上立論,不可以教你修呀。那退回來因地修的話,果地上叫你不能修,那假如說不修你又不見性,那變成什麼?修,不行,啊,不修,也不行哪,不修你又不見性呀,阿修了又不了義,叫你修又不了義,佛性,你要修佛性嗎?又不了義,所以這種呢,在果地上來講就是,還是,我們還是說要修,還是很勉強的啦。反正你不見性啊,那你要怎麼修,那隨便你啦,那就是要修嘛!八萬四千法門呀,那多得不得了呀,怎麼修都可以啦,只要你見性就好啦。
    『若言修行』,假如呀,我跟你講叫你要修,那麼你或許會反問我啦,你叫我修,是修佛性嗎?或是修佛相呢?那麼『若言修佛性』假如說你叫我修佛性,『佛性不可修』呀。不能修,實相的體,你要怎麼修?『本來具足』啊。
    假如說你叫我『修佛相』,生滅的呀,現象界都是生滅,佛相,『凡所有相』,皆是什麼?『虛妄』啊!
    『若言修行參禪』假如我叫你參禪,那一定怎麼樣,建立,我一定建立四相,叫你參禪,絕對;我要叫你參禪之前,我已經建立四相給你了,一定,你一定有我相、有人相、有眾生相、有壽者相,我才叫你參禪,對不對;我先建立四相,那我建立這個四相,一定是很要命,實相沒有四相,實相的體,他沒有我相呀,沒有人相,沒有眾生相,也沒有壽者相。那我今天叫你參禪,那就不對,又建立四相,對不對,所以,凡所有相都是虛妄。
    『若言參禪,四大五蘊皆幻。』是你參禪,你個人要參,你不見四大五蘊皆幻呀,你認為四大五蘊都有呀,要嘛,這四大五蘊都是夢中的泡影,夢幻泡影啦,像空中花,只是你不見而已啊,那麼你都在妄認呀,妄想心做主,見到有五蘊。那麼我現在果地上跟你講,叫你不參,你要參什麼?四大五蘊都幻,你要參什麼?但是你又不見四大五蘊皆幻,你見到都是好像四大五蘊都在,解決不了。那麼在果地上來講,五蘊都是幻的,了不可得。那麼假如你已經四大五蘊都解決了,你這個四大五蘊,五蘊都皆空了,我叫你參禪,那我就是鈍根阿師啊,這一些了不可得。
    『若言修行參禪,即建立有我。』假如啦,我今天叫你修,一定建立一個我相給你了,我已經建立一個我給你了,這樣的話,就是一種很不了義;在果地上來講,這樣就不對,一定有一個我嘛,你一定有一個我,我才叫你參哪,假如你都達到無我了,你叫誰參?你已經無我了,我叫你參,這樣對嗎?假如我叫你參,一定建立一個我給你,這是非常要命,果地上不能這樣做。
    建立一個我,那麼有我的相對是什麼?有人嘛!有我一定有人,相對性,那麼有人就有眾生,我跟人,沒有達到的地方就是眾生,那麼有眾生就有壽者相,這四相通通出來了,就是不了義啊!那麼『四相建立,即是塵勞妄想。』假如我今天叫你參禪,今天叫你怎麼樣,已經建立四相給你了,這就不了義,也違背金剛經,金剛經叫你甚麼?無我相、無人相、吳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金剛經叫你破四相,那麼你今天來到我這裡,我叫你參禪,這樣的話,我違背金剛經,不了義。
    『故知:修行、參禪,僅對中下根人暫說而已。』那麼假如呀,你今天來這裡,你也不見性,那我也不叫你參,你愣在那裏也沒用,你又不見性,那我也不叫你參,你也白來,這樣也沒用。所以我很勉強的還是怎麼樣,還是叫你參,因為你不見性啊!假如你見性,我還叫你參嗎?對不對。那麼所以呀,參禪僅對什麼,什麼人講,中下根人講,最上根的人,我剛才講過,一百步你走了九十九步,我叫你參禪?你都快見性了,我還叫你參禪?那麼來我這裡,言下都見性了,一百步你走九十九步,剩下一步,來這裡,我一腳也把你踹進去啊!假如說你一百步,你一步都沒有走,有九十九步,我用那個推土機來,也拿你沒辦法,對不對,用那個吊車,都掉你不動。
    『吾此禪門,無修、無參、無得、無說。』為什麼講無修?證實相這都是果地立論;無修,佛性不可修。無參,你建立四相,你要參,你建立四相,這是果地上。無得,本性本來就具足,你得到什麼?佛性呀,你的佛性本來就具足呀,佛陀他也沒有多你一分哪,你也沒有少佛陀一分哪,你得到什麼?只是你不見性而已啊,見性以後你得到什麼?本來具足,所以不可以說你有所得啦。
    所以呀,金剛經講佛陀呀,他就跟他,燃燈佛跟他授記,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呀,實無所得啊。見性以後無所得啦,為什麼?本來具足啊,他見到本性本體,哎…原來本來具足,不是有所得啦!那麼假如說有所得,那麼就是你會有所執著,從外面得到的,才是有所得,你家裡的東西,你能夠說有所得嗎?是你家裡的東西,你不能說你有所得啦。比如說你家裡的東西,外面拿回來的東西,你才能說有所得呀!你家裡的東西,你說有所得?你自己的錢在你的荷包裏頭,你說你有所得?不可以這樣講,對不對,所以無得。不是外面得來的啦,本來就具足啦,佛性,本來就有的,所以無得、無說。這個佛性呀,也不是用演說可以跟你講的啦,所以無說,說,起碼就有相對性,我說個明,就有暗來相對;說個長,一定有短來跟你相對;說男的話,一定有女,沒有女的話,你怎麼說你是男,假如說沒有黑暗的話,你怎麼知道光明,你這個光明是從哪裡建立起來,一定有黑暗跟你這個光明相對,你才知道這樣叫做光明。所以這個相對性呀,有相對性就是不對,不是佛性。有相對性的都是你的妄想,妄想心啊,不是佛性。
    『直下悟入、見性,即是究竟。』那麼我這裡,禪門就是接引什麼人?最上根的人哪!我也不叫你修,也不叫你參,也無所得,無所說,你當下給我見性,直下悟入即是究竟啊!這些話都是對最上根人講的,中下根當然沒有道答啦。
    『本性如如,一法不可建立,名為:最上乘。』那麼,假如你實證到本性,他如如不動,那麼一切的萬法、名相,都不可以在本性中建立起來,一切萬法的名相,本性中都不可以建立,因為一切萬法的名相,通通是生滅,本性他不屬於生滅的範疇,所以不可以建立一切的萬法。
    『一法不可建立,名為:最上乘。見性,即是見佛,也不立成佛之假名。』那麼假如啊,見到本性啦,實相顯現啦,那麼你就是佛啦,也不立你是佛啦,連成佛這種假名也要拿掉,也不要啦。那麼我們休息十分鐘,好不好,等一下我們再講定慧品。




    第二頁、定慧品,『善知識!吾此宗門之定慧,即體用不二。何名為定?此定乃本性、首愣嚴大定:無時不定、無有邊際,永遠如是;而此本性,不因汝修、與不修,而有定、有不定也。非腦筋相對清靜,之有為定也。慎勿錯認之!』那麼我們這個宗門的定慧,是體用不二,定是體,慧是由體而隨緣感現有他的作用。譬如說我們這個身體是體,那麼我們這個身體,可以隨緣而動,手、手可以動,腳、腳可以跑,頭、頭也可以動,那麼我們這個身體就隨緣可以,腳可以跑,手可以動,頸也可以轉動,我們這個身體不會因為手的動,腳的動,或者是頭的作用,而身體有生滅,不會,這個才是真正的體。
    那麼何名為定呢?就是本性首楞嚴大定,這種定並不是你腦筋所修,或者是你打坐,把你這個腦筋的念頭定住那種定,不是那個定,你打坐那個定,現在外面有修四禪八定那種外道,外道都修那個四禪八定,那麼他發現什麼呢?他發現他有煩惱,不要有,那麼又拿他沒辦法,煩腦產生有拿他沒辦法,所以他就想辦法要把他止住,就用一種打坐的辦法,把這個壓抑,把你這種念頭,把心壓抑著,把這個心壓抑讓他不起,他們認為這樣就不會有妄想,不會有煩惱啦,但是這一種不究竟,不究竟、那種外道的做法。那麼你打坐的時候,能夠把這個心暫時壓住,你不打坐的時候怎麼樣?他又來了,所以這種做法是種外道的做法,不徹底啦。那麼我們今天禪門就不可以這樣做,我們不能夠做那種不了義、不徹底的事情,我們要去頓悟、頓見本性。當你悟道見性以後,你的妄想,本性他本來就沒有妄想,本性裡他不會有妄想,也不會有任何執著,他是清清楚楚、了了見,他沒有無明,沒有不清楚,這個才是我們的本性,他是首楞嚴大定的『無時不定』,他不會因為你修他有定,你不修他就沒有定,他不會這樣,所以我這邊寫的無時不定,你修也是定,你不修也是定,你生他也定,你死掉他一樣定,無時不定,沒有邊際啊!剛才我們講的沒有內外大小空間。那都是你的妄想心在搞鬼,本性他不會這樣,你有妄想心,就有大小、有內外,有各種的貪嗔癡呀,通通是妄想心,不是你的真實本性啊。
    『永遠如是』就是無始無終,他都是守著首楞嚴大定,那麼這個本性,他不會因為你修,或是你不修,而有定、有不定;不會因為你修他,他有定,你不修,他就沒有定,沒有這種事啊。這是見性的時候,才能夠了了見,清清楚楚的。
    『非腦筋相對清靜,之有為定也。』不是你現在腦筋起一個心念把他定住這叫定,你腦筋起一個心念把他定住,固然你這個煩惱暫時被壓抑,但是,能不能永遠這樣如此呀,不行呀,好啦,你非常有本事,白天都讓你定住,晚上睡著以後,你又怎麼辦?他又不定了,妄想又來了。好,那你白天有定,晚上就不定,那就有相對性呀,有生滅呀,哪裡是本性呢!本性他不會這樣啊,有生有滅就不是,他不會生滅,那麼非腦筋相對清靜之有為定,所以你們要弄清楚我們這個佛性,他是,不是因為你修去他,他才有定,你不修他,他沒有定,不會這樣。只是你不見性,你見性,不管你見不見性,他都是在定中啦,只是你不曉得,你不清楚,你這個妄想心一直在輪迴而已啊。
    『善知識!何名為慧?此慧乃本性、隨緣感現:恆沙無邊宇宙、山河、大地,人與非人,妙用不離此慧。』那麼你們大家要明瞭什麼叫做慧呢?慧他是一種隨緣感現的啦,不管你是人也好,你不是人也好,你是宇宙山河大地也好,你什麼東西都好,他都是一種隨緣感現,而不是因為你的腦筋所現象的那種智慧,你腦筋所想像的那種智慧都是一種妄想心,就有大有小,有長有短,有黑有白,有相對性,有執著性,有生滅性,凡是你的腦筋的妄想,都會有生滅性,都會有相對性,都會有執著性。本性他就有這種三大特性,我們的佛性,第一,他沒有相對性,第二,他絕對不會生滅,第三,他沒有任何執著性。你要證悟,證悟他就是本來就如此啊。
    『非腦筋相對之智慧也。』就是你現在腦筋所想像的這一些呀,通通是你的妄想心啦,不是你的本來佛性。
    『若識此義,即是:定慧了義。』若識,這個識,並不是你現在認識的識,也不是六識的識,也不是我現在所講的,讓你明瞭這種識,我懂了,我知道了,不是這種識,我講的若識,就是假如你證悟,這個是一種體認,這個識就是你經過實證以後才了知的,不是你現在腦筋想說,你所講的我已經知道了,不是這種識,是經過徹底實證以後了了知的。假如你按照我剛才所跟你講的,你都實證了,那麼『若識此義,即是:定慧了義。』就是我上面所講的這一些,你通通實證了,假如這樣的話,假如這樣的話,那就是定慧了義啦。
    『聽吾偈曰:心身夢幻滅,非幻大自在;究竟無生滅,生死皆戲論。
』這是在果地上立論,不是因地。那麼這個心身夢幻滅,他既然是夢、是幻,就是妄心,那麼這個心字呀,你就要清楚,心有時候是講妄想心的心,有時候是講我們的實相本心的心,有時候講相對真心、妄心。那麼這個心就是在講這個妄想心啦,這個心不是在講實相的法體那個心,實相法體他不會幻滅呀,他不是幻的,他怎麼會滅掉呢?所以這一個心就是你的妄想心,跟你這個身,底下這個身不是講你的這個身體,不是講的你的法身,是講你這個生生滅滅的這個四大的身體呀。這個妄想心跟你四大這個身體身體,都是如夢如幻呀,都不是真實的啦。那這些如夢如幻的,你都把他解決掉了,夢幻滅,如夢如幻所以他就會滅掉啦,身體跟你這個妄想心,都是如夢如幻,那麼這一些,你通通把他解決掉了,那麼剩下來就是離幻呀,一切的幻境你都離啦,當然非幻,什麼叫非幻呢?不是幻的叫非幻,那麼什麼才不是幻的,本性才不是幻的,佛性才不是幻的。所以『非幻大自在』,我們的佛性呀,他是無所不在,也是沒有生滅相,不會生滅,不會輪迴,也不會有執著性,那麼是非常的自在。『究竟無生滅』那麼最究極,最究竟就是不生滅啦,最究竟來講,他沒有生滅啦,也就是我們的實相的體、本性,他最究竟,等於是一種恆定狀態,他是永恆的大定,等於是涅槃啊,他這種最究竟的涅槃,他是沒有生滅的,那麼你一旦證入到最究竟的涅槃呀,涅槃不是說一般人說的死掉呀,不是,涅槃是本來不生,今亦無滅。本自不生,本來就沒有生,所以現在也不會滅掉。究竟無生滅,就是我們的實相本體,他最究極,他沒有生滅啦。你證到這樣的時候,『生死皆戲論』,你的生跟你的死,都是一種妄想心呀,他沒有生死的。那麼到這裡,生死也都是一場戲啊。
    『此偈須親證』,那麼我上面所講的這一些,你假如呀,有親證的話,『大事即已畢』,那麼你的一大事,生死事大,每一個人就是會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呀,假如我講的這一些,你都親證了,那麼你這個生死都已經完畢了。『汝若不親證』假如我所講的你都沒有親自去證、實證,那麼『知偈亦無用』你知道我講的這些偈,也沒有用處啦。



    接下來,方便說法品,『善知識!諸佛出現於世,皆為一大事因緣,所說一切經典,及種種比喻,』那麼你們要了知呀,一切諸佛呀,報化出現於世呀,通通是為了這麼一大事因緣而來的啦,那麼什麼是一大事因緣呢?就是要了卻生死輪迴啦,要讓眾生呀,開悟見性,能夠了掉生死輪迴,為了這一大事因緣,而出現於世的,那麼所說的一切經典,所講的一切經,包括歷代祖師,包括佛陀釋尊等等,他們所講的經典,一切、種種的比喻呀,因為經典有很多比喻啦,比如說,這個法華晶也好,譬如說,這個華嚴經也好,譬如說很多的經典,他都有種種的比喻,那麼這種種的比喻呀,是為了要讓你開悟呀,並不是真實如此呀,所以種種比喻呀,為了是要你證入實相,就是為這個事情呀,所以『只為讓眾生悟入實相本性』,這個悟是證悟,並不是了解,假如你只了解,那也於事無補呀,照樣生死輪迴啊。這個悟就是講證悟,假如你能夠證悟到這個實相本性,那麼一切諸佛出現於世,就是為了這個事情,除了這個事情以外,通通不是啊!『除此皆非』。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種種比喻呢?種種的經典,種種的論說,都是為了讓你見性啊,除了這個外,就沒有其他的啦,除此之外就不是啊。
    『故迷人看經,勿被經綁、勿被法綁;知是方便、絕非究竟,即無綁也。』所以呀,你們了知一切諸佛出現於世,是為了讓你們見性。那麼除了這個以外就沒有別的,所講的一切種種比喻也都是方便,一時之說。所以你看經的時候,不要被經所綁,也不能被法所綁,你知道這一些通通是方便,絕對不是究竟,那麼這樣,你就可以沒有被綁啊。



    『又有一輩迷人,執著說法者之法相莊嚴,被說法者所綁,而不自知,此皆癡頑漢,非吾宗門之人。』那麼又有一輩的迷人,為什麼我現在要這樣講呢?因為應了這個時代多迷人呀,都是被說法的法相綁住啦,不被佛相綁,就是被法師所綁,不被法師綁,就是被自己綁,那麼都是15:25那麼有些人聽到說法,他的長相很莊嚴,道場很莊嚴,那麼就被這個莊嚴的相被綁住啦,金剛經所講:「所謂莊嚴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」他不是什麼莊嚴啦,只是一個名相而已啦,所以你不要被這種名相索綁住,也不要被說法的綁住,也不能被一切說法者所綁,他的莊嚴相,或者是道場莊嚴、佛像莊嚴、一切的名相莊嚴,都不是我們所真正要的。我們所真正要證入的是萬德莊嚴,什麼是萬德莊嚴?就是本性、佛性,實相的體才是萬德莊嚴。那麼一切現象界的都是假相,都不是莊嚴,所以金剛經講:「莊嚴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」被說法者所綁而不自知呀!假如你們都被說法者綁起來的話,那你們這種人哪,是一種很頑固、癡迷不悟啦,癡迷頑固那一群啦,不可救藥。
    『吾此宗門頓教上乘,不設方便;言下須見性。』那麼我們這個宗門、最上乘的這種宗門呀,頓悟的這種宗門呀,不設方便,什麼叫設方便,佛講的一切經典上的種種修持都是方便。那麼我們既然宗門頓教,這種頓教法門他不設方便,為什麼不設?因為頓教法門是對最上根人講的,不是對中下根人講的,跟教下不一樣,教下,佛說的經典,還有種種比喻,教你要怎麼修持,那麼都是一種方便啦,設方便,讓你一步一步慢慢爬,不是不對,而是我們禪他不主張這樣。禪他是一超直入如來地,他不跟你講那些枝枝葉葉,很慢的功夫啦。要嘛你給我見性,要嘛你就回去,不然我就一棒打過去,禪就是這樣,不設方便,『言下須見性』,那麼在我說話的當下你就要見性。
    『一悟直至佛地』那麼我們這一本大乘智慧了義錄所講的悟,通通是證悟,不是解悟,所以這一點各位要清楚,一悟直至佛地,假如你證悟了,一下子就到佛的地位了,不打折扣,所以我們這個頓教法門、宗門,像六祖講的、六祖壇經講的,他不跟你講那些慢的功夫啦,也不跟你講什麼疑地菩薩、二地菩薩,什麼三地菩薩,什麼五地、八地,六祖壇經他不這麼講,要嘛你就給我見性,要嘛就不見,沒有什麼一點點見,見一點點,沒有這種事。我常常打那個比喻說那個氣球呀,不破,你就是不破,你不能說我氣球,一點點破,我再破一點點,我再把它弄破一點點,不可能這樣吧!譬如說啦,一個人被汽球包起來,你在汽球裡頭,那麼當你弄破這個汽球,你不能說,我給他破一點點,明天再弄破一點點,要破嘛,你一下子就破啦,要嘛就破,要嘛就不破,不可能汽球破一點點,破一點點,再破一點點,不可能。
    那麼『一悟直至佛地,不打折扣。』就是你要嘛,你就悟,不要嘛就不悟,那麼不悟,你就是眾生哪,一悟你就是到了佛的地位啦,也不會打任何折扣啦,不打什麼九折、八折,都不是啦。
    『善知識!何不直下掃盡一切名相,悟入本來佛性耶?』你們為什麼不直下掃盡一切名相啊,去悟入本來佛性啊?這種就是一種頓教法門,就是這樣講,頓教法門就是你直下就給我悟,你直下,名相一切,一下子就給我掃掉啦,等於是你一下子就要掃掉四相,馬上達到無我,當然你辦不道的話,那就沒話講,你一下子,就要達到無我,然後無我相,馬上進入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要馬上就了掉四相,五蘊皆空,六根全部、整個解脫,要嘛你就馬上進入這裡,不然的話,這個禪門呀,他沒有跟你設方便,慢慢來。你到這個禪門,就是一下子你就要掃盡一切名相啊,這些名相包括一切四相,包括一切的相。




    『法身本性即是真佛,本不生滅;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。』就是我們的如來本性呀,每一個人呀,你們都是圓滿具足本性啦,所以這個眾生將來可以成佛,是因為眾生本來佛性就是圓滿具足,沒有缺少啦,只是你不見性,那麼你就是妄想啦,這個妄想心在。『本不生滅』,佛性他本來不會生滅。『在聖不增』,你在聖位,也就是你見性的時候,也不會因為你見性了,你的佛性就多增加一分。『在凡不減』,也不會因為你在眾生位你的佛性就會減少,不會的。
    『須證悟此佛性,始可瓦解一切執著妄想,至究竟涅槃。』那麼你們哪,需要證悟我上面所講的,這個佛性,才可以瓦解一切執著妄想,因為本性、佛性,他就沒有一切的妄想執著,有妄想有執著的是你的妄想心,你的幻心才會有的,佛性他不是幻的,當然就不會有妄想執著。那麼這個幻的心,當然就會一直在妄想,那麼假如呀,你證悟了,一切的妄想執著,就冰消瓦解了啦,不存在了,就可以到達最究極的不生不滅、涅槃的果位,這是佛果啦。
    『若悟本性,即覓大善知識印證』假如你們已經證悟了,那麼你們就可以找大善知識來印證,那麼假如沒有大善知識,不見得你當生就有大善知識啦,因為你眾生這麼多,那麼成就那麼少,成就的人那麼少,也不見得讓你遇上呀,所以假如你遇不到大善知識的話,你就以什麼來印證呢?你以金剛經、心經、六祖壇經自己驗證呀。
    『末法邪見者眾,慎勿錯依。』那麼末法,什麼叫做末法呢?末法就是不見性人在說法,你碰到的就是末法,你碰到了義的人跟你說法,你就是碰到正法了。那麼因為法他沒有時間性,法性他沒有空間性,也沒有時間性,那有什麼正法、末法,現在時下有很多人講,正法五百年,相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,那麼我們請問,世尊在世的時候五百年,那世尊以前呢?沒有正法嗎?那麼以後一萬年以後,末法以後又是什麼法呢?所以這個正法跟末法,我們的解釋就是,你遇到開悟跟你說法就是遇到正法,你遇到不見性人,鈍根阿師給你講法,你真正遇到末法,邪知邪見,不可救藥啊。所以末法邪見者眾,就是你末法,就是沒有見性的邪見,因為他有妄想、妄認,都是一種不正確的,你遇到末法,末法就是沒有見性的人,很多很多啦,講得都是一些亂七八糟的,亂寫一通,亂講一通,沒有實證,耽誤、就被耽誤了,所以你遇到末法,末法的話,邪見非常多啦。『慎勿錯依』,你不要錯依啦,錯依認為他跟你講的,你實際上碰到邪見的人,你也認為是對的,這樣就不對。你要依照什麼?你要依照金剛經、心經跟六祖壇經,然後做一個指路標,一個燈塔,不會走錯路。
   




    『善知識!何名吃素、持齋?外於一切善惡境界,心念不染,名為吃素。』那麼,你們大家要了知什麼叫做吃素啊!我講的吃素事什麼呀?外於一切善惡境界,心念不染,這樣才叫吃素喔。不是那麼簡單,你說三餐吃一點青菜、吃花瓜,你就叫吃素,沒有那麼簡單。這個素是你的心的素,一旦見到本性,沒有素也沒有葷,實相的體他沒有素,也不是葷,那你說你吃花瓜,吃素不是這樣。那麼這個心吃素才是真正的吃素。外於一切善惡境界,那麼等於說你最少,你要六根呀都不染,最少你五蘊都要空,五蘊皆空,六根呀都不染呀,這樣才算你吃素呀。不然的話,你就是吃葷啦,你雖然吃花瓜,你也吃葷啦,六根都不淨。
    『內心離相,念念無妄,不染萬境,是名持齋。』就是你這個心呀都離相了,你沒有妄想了,這個心都是真心呀,實相的體顯現,那麼念念無妄,當然你內心,你這個心實相顯現,當然是離一切相哦。那麼念念,本性做主啦,念念無妄,不因為你修不修而他變成會妄、會不妄,你修他,他就不妄,那麼你不修,他就妄了,不是這樣。念念無妄不是,不管你怎麼樣,你都是不染萬境啦,等於是你見到實相的體,內心才離相啊。那麼念念無妄,也不染萬境,這樣才叫做持齋哦。
    『一切迷人,口說吃素,前念、今念、後念,念念污染,又吃何素?』你們假如說,不是按照我所講的這樣的吃素,輪迴有份啦。




    『善知識!何名正知、正見?離一切相對性,名正知。離一切生滅性,名正見。離一切妄想執著,入佛知見,名為正知正見。知離,即是法。』那麼,善知識呀,你們要了解,什麼叫做正知正見呢?那麼離開一切相對性,什麼叫做相對性呢?相對性就是建立在你妄想心之上的一切,你還有存在的妄想心,你妄想心所建立的一切,都有相對性,離開一切相對性,這樣的話叫做正知。離一切生滅性,一切生滅都滅盡了,等於是入了實相的法體,離一切生滅性,那麼怎樣才叫做離一切生滅性呢?就是我們的實相、本性,才沒有生滅。那麼這種實相本性,沒有生滅的本性,你離開生滅見到本性,這樣才叫做正見哦,不是一般所講的正知正見,說我的觀念很正確,這樣叫做正見,不是這樣,不是說啊,我的觀念很正確這樣叫做正見,沒有這樣簡單。我們宗門講的,正見離一切生滅性,等於是你見性哦,這樣才叫正見哦。
    『離一切妄想執著,入佛知見,名為正知正見。』那麼假如你離開一切的執著妄想,入了佛的知見,什麼叫做佛的知見?就是實相本體,他沒有生滅性,沒有執著性,沒有妄想,沒有相對性,你入了這種實相的法體,才叫做入佛知見,這樣的話,才叫做正知正見。
    底下這一句話,等於是一種方便法啦,非常的方便,不過只有兩個字,不過非常重要,『知離,即是法。』那麼這個知離,這個離就是要離開什麼?離開幻境,離開一切的幻化,不實的幻境,叫做離。你知道如何的離開,那麼就是法啦。那麼知離即是法,包括八萬四千法門,都是知離即是法,就是這四個字,就把八萬四千法門講進去啦。你離開一切的幻境,知離即是法,這個很重要,不管你怎麼離呀,你離開幻境就對啦。我不管你怎麼樣啦,你能夠離開幻境就對啦。
    『善知識!實相本性,本無生死輪迴。一切眾生,無始以來種種妄認,於不生滅中,妄見生滅。譬如病眼之人,妄見空中有花;病眼若除,空本無花。一切迷人,不得見性,皆由:妄執四大為自身相,妄執六塵緣影為自心相;終日貪著五蘊六塵,抓住不放。譬如有人,終日睡入糞坑,欲其身體清香,無有是處。』
    那麼善知識呀,我們實相的本體呀,宇宙實相的體呀,本來就沒有生死輪迴的啦,只不過呀,一切的眾生因為妄認,無始以來有無明,無明而妄認,對於本性的一無所知呀,不清楚,不明暸而妄認,妄認於不生滅中妄見生滅,他本來沒有生滅,那麼你看見有生滅,這是一種妄想心的作祟,他在搞鬼,本來這個世界,實相這個體啊,本來就沒有生滅。
    那麼譬如呀,病眼之人,比方說眼睛有毛病的人,你就會看見空中有一朵花,眼睛有眼翳,有眼翳病的人哪,這種人哪,你就看到空中有空花,那空中本來沒有花啊,因為你眼睛有毛病才看見呀,他本來沒有啊。病眼若除,空本無花。假如說你這個眼睛的毛病醫好啦,你這個眼睛沒有毛病了,那麼你所看見空中,本來沒有花啦。『一切迷人,不得見性』,那麼我們又回過頭來,這個話、這句話是拉到眾生位來講,一切迷人,一切眾生呀,他不得見性,最大的毛病在哪裡呢?最大的毛病就是妄認,妄認什麼?妄認四大,四大是什麼?是我們的身體,地、水、火、風,那麼這四種呀妄認,這四種的假合為他的身體呀,牢牢的執著,又妄認六塵的緣影心為自心,那麼我們現在所看見的一切,眼睛所對外面所看見的一切影像,耳朵聽到外面的聲音相,你的鼻子能感觸到的,舌頭能夠感知到的這種味覺,身體能夠接觸到的這種觸覺呀,都是因為這個六根對六塵而緣起的,有這種六根對六塵的緣起,才有這種影像,這種感覺,這是幻的,不是真實的。那麼這是六塵的緣影呀,一般都認為這個心是你啦,都認為這個身體是我啦,我會想啦,我腦筋會動念頭啦,我會幹什麼啦,我會做什麼啦,認為這種心是你啦,這是一種妄認,這是錯誤的。見到本性的人他就不會這樣認為,他沒有這種空中花,是病眼的人才看見,沒有病眼的人他是沒有這種空中花啦。
    終日,那麼就是打比喻啦,『終日貪著五蘊六塵』,你天天貪著五蘊,五蘊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色在佛家來講,他這個色並不是你眼睛所看見的才叫色,你的一切感知,能夠感覺到的,能看得見的,能聽得到的,能夠感知到的,包括你的心念,都叫做色。佛家講的色,他這個意義呀,非常之廣呀,那麼五蘊就包括色。那麼受就是你感受到的,受、能感知到的這個受,受、領納的意思,你感受到就是一種領納,由於外面,你的六根對外面的六塵,而讓你感受、領納,這個叫做受。想,領納以後,你會去怎麼樣,會去思考,會去跟他起作用,一思考,起作用,產生八萬四千亂想,那就是你的想,心念的想。這個色、受、想了以後,你就會去做、去行,造作一切的動作,這個行呢,就是你去造作一切的動作,叫做行。那麼五蘊最後的識,就是一種執著,會執著,會牢牢的執著,執著你的四大是你,又執著你的幻心,本來是幻的這個心,六塵的緣影是你,牢牢的執著不可破,這叫五蘊六塵。那麼這種五蘊六塵你都沒有辦法了掉,抓住不放,有時是,他抓著他種種的名利地位,種種的財、種種的地位,他抓住、他不放啦,還有你這個六根對外面的六塵,抓住都不放,一切你都不放,假如你這樣的話,『譬如有人終日睡入糞坑』,我就打一個比喻,比如說有人每天終日,從早上到晚上,你都睡在糞坑裡頭,那麼要你這個身體清香,『無有是處』,絕對辦不到。你要睡在糞坑裡頭,然後要你的身體不臭,那是辦不到的,我就打這個比喻。
   接下來『善知識!實相本性,非學佛而得,非不學佛而失;眾生與佛,體無差別;佛性也不可學,迷悟而已;悟即是佛,迷即是眾生,也無佛與眾生之假名。』那麼善知識你們大家要了知,實相本性不是學來的,也不是因為你學佛而得到你的本性實相的體,非不學佛而失,也不是因為你不學佛了,而會失去你的實相的體,你的本性這個體會失去,不會。你學不學都一樣,你實相這個體,都是不會因為你學不學而變成有得、有失,都不會這樣。你就是外道,他的法身,外道的體,實相的體,外道的他這個佛性,跟佛的佛性也一樣,只是外道他沒有辦法證道,他會妄想心帶著他一直輪迴,佛他就是證道,證入實相,妄想已經了掉了,他就不輪迴了。
    實相的法體、本性,不會因為你修或者是不修而有得、有失,不會這樣。在眾生位跟在佛位都一樣。眾生與佛、體無差別,佛性也不可學啦,這是見到實相的體的人,就會很清楚,他不是要你學,你也不能學他。迷悟而已,悟即是佛,這個悟、我們這一本大乘智慧了義錄的悟,都是講實證的證悟,絕對不是講你腦筋、心裡知道這種,這種是你腦筋的妄想。悟就是證悟,那麼你就是佛啦,迷即是眾生,假如你沒有開悟,你沒有證悟,你只是腦筋知道,我知道什麼,我知到某種道理,我知道經典講什麼啦,這些都沒用,因為一旦你這個身體滅掉,你要承擔你的身體輪迴的時候,你不見性,你所知道的經典,你了解得再透徹,你經典講得再好,到時候一概沒用。也無佛與眾生之假名,假如你是悟了、證悟了,那麼你就是佛了,迷、那麼你就是眾生呀,那麼眾生跟佛也是假名啦,名稱而已啦,實際上本性,實相的體,他沒有佛跟眾生的假名啦。
    『善知識!吾有一佛海偈,若依此偈而能證入,即與般若,不相遠離也。』那麼你們大家要了知啊,我有一個佛海偈啦,假如你們依照我這個佛海偈而能夠實證,那麼就與般若實相不相遠離,就沒有什麼差別啦。那麼這個偈,下面這個偈,我們簡單唸一遍,這個偈呀,表面上是字很淺,實際上的意義是非常之深,假如你們有如實的體悟,你體悟一年,跟體悟兩年、三年、五年,你的心境都不會一樣,所以這個偈語我們就不加解釋,你去體悟。這個偈語假如說我們把他解釋出來,就變成局限於那個部分了,偈語我解釋了以後,就變成有個範圍,那麼這個範圍就把你框住了,就好像心經講的那個,最後面他講的:『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』那種的,那種的就不解釋,為什麼不解釋呢?那個是實相的法體,證悟以後才能了知的,所以心經他咒語,為什麼咒語不解釋?咒語他就是實相的法體,你沒有證道的人,再給你解釋也是枉然。而且你沒有證道的人解釋以後,會把人類的語言文字,會把你框住在那裏,你沒有辦法跳脫,更糟糕,所以一般為什麼咒語他不解釋,就是這個道理。實際上,咒語他就是實相的體,你實證以後,你就可以了了知,所以心經他講:『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』所以這個就沒有人解釋,不解釋就對了。
    那麼我這個佛海偈呀,原則上也是不解釋啦,雖然你們意義看得懂,那個心經那個咒語啦,那個都是印度文,印度文到我們中國來就不解釋啦,你也看不懂呀,聽也聽不懂,乾脆不給你解釋。那麼我這個佛海偈,你們字都認識呀,那麼我們這個佛海偈,這個字一到印度去,一到他國家去,他們看不懂中國字呀,乾脆他們那邊也不解釋啦,變成咒語啦,也是變成咒語啦,不解釋嘛,你也看不懂,你就唸吧!那麼你們都看得懂這個意思,所以我不解釋,這個意思很深,那麼又簡單,字很簡單,但是你慢慢去體悟,你體悟三年、五年都不一樣,心境完全不同。
          『本性不生,故亦不滅,體用不二,不可分別。
一切眾生,本來成佛,言修言悟,黃葉為金。
不生迷悟,無可追溯,絕學無為,最為省力。
度化眾生,如來遊戲,若不親證,不解此義。
證時無證,解時無解,二邊不計,無分別義。
若言修道,修成還壞,若言不修,迷人起惑。
迷時言修,悟言不修,迷悟打卻,同入佛海。
將心捉心,萬劫不得,身上覓身,不見法身。
不如歇息,一切放下,不捉不覓,不來不去。
來即不來,去即不去,不去不來,即入佛海。
迷人看經,勿被經綁,聞甚深法,清風耳邊。
若被經綁,若被法綁,失去自由,不能自在。
若見法身,應無所住,聞邪師法,亦同如來。
貪嗔癡性,戒定慧性,煩惱邪正,同是佛海。
  此偈頓教,勿謗勿疑,護持流傳,做將來眼。』

    那麼這個偈語呀,後面我還有,這個皮最後面,我們也把他唸一下,最後的偈語呀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法兩空證實相
實相無相無不相
證無所證執心滅
見性直指轉法輪
大千世界空無物
真空不空大用顯
無明本無名相盡
 絕學不慮笑說法

    那麼這個我也不做解釋,後面這個偈語呀,也是你達到什麼階段的時候,你的心境就會跟到哪裡,你達到什麼地方,你的心境就會跟到,你看到這個又不一樣,這個心境上的問題,所以我就不再解釋。



    那麼最後這個還有解疑品,我們趕快把這個解疑品,這個是比較淺顯哪,所以前面的比較重要的,我都解釋過了,最後這個解疑品,比較淺顯大家可以看得懂。
『善知識!佛法本無正法末法;一切佛法,因人而能興起。智者對愚者,善說了義佛法,使之開悟,名遇正法;若法不了義,又不當機,使人反生迷惑,名遇末法。若能自覺而覺他,也無須正法、末法之假名。迷人向外拜佛覓佛,不知自心是佛。若向自心頓見本性,即與佛無二無別。』
    那麼善知識大家,你們要了知呀,佛法他本來沒有什麼正法、末法啦,一切的佛法,都是因為人能夠把他興起來的啦。那麼智者對於者善說了義佛法,這個智者就是表是開悟的人叫做智者,沒有開悟的人叫做愚者,那麼開悟的人對沒有開悟的人,善說了義佛法,把他的經過和證悟的過程,跟沒有開悟的人講,講最究竟的、了義的,那麼讓他開悟,使之開悟,讓他開悟,這樣的話,你就是遇到正法,名就是遇到正法,那麼若法不了義,假如呀,沒有證悟的人,對實相的本體一無所知,是一種猜測,是一種幻想,用揣測的那種心態,那麼他所說的法,絕對不會了義,那麼又不當機呀,那麼假如這樣的話,『使人反生迷惑』,你這樣沒有辦法讓人家得到利益,而且又讓人家反而生起迷惑,這樣的話,名遇末法,你就遇到末法啦。『若能自覺而覺他』,假如你能夠見性悟道,也能夠讓別人悟道見性,這樣的話『也無須正法、末法之假名。』這樣也不必要有什麼正法、末法之假名啦。一切『迷人向外拜佛覓佛』,這是一種著相,向外拜佛啦,那找一個什麼佛讓你來心花怒放呀,像現在很多人都希望佛來迎接他呀,讓一個什麼形像的佛來讓你心花怒放啦,什麼地方有比較神奇的啦,什麼地方有什麼比較讓你什麼名堂,搞出什麼名堂的,名堂越多越好啦,很多人都是喜歡跑這種道場呀,這種就是不了義,你也是一種外道,向外去找的都是外道,向外去求的都是外道,你不要向外,你就向你自己的內心。
    『不知自心是佛。』那麼不知自心,這個不知自心,就不是妄想心,我剛才講過這個心哪,你要特別注意,一個心字你要特別注意,這個心有時候是講實相本體,這個心,實相本體的這種本心,那麼有時候,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的心,有時候他講的是一種妄心。心一個字,有時候他講是妄想心,有時候講的是實相本體這個心。所以不知自心是佛,那麼我在這裡所講的自心,就是講實相的體,這個,你不知道這個是佛,除了實相的體,沒有佛啦,實相這個體就是佛。
    『若向自心頓見本性』,那麼假如呀,你向你的本性,向你的心呀,去頓悟呀,去頓悟你本來有的佛性,這樣的話,就跟佛呀,跟世尊啦,跟一切歷代的祖師呀,見性人呀,沒有差別啦。
   


    接下來『善知識!一切萬法演說報化不離生滅,但有演說,都無實義。』那麼你們要清楚了知呀,一切的萬法,這個萬法不是講法體、實相的法體,一切的萬法,就是你眼睛看得到的,耳朵聽得到的,生生滅滅的這種萬法,這種會生滅的萬法不究竟,那麼一切的演說,演說有沒有離開萬法,離開這個萬法,有沒有離開這個生滅?演說本來就是生滅,那麼演說也是一種生滅相,那麼這一些都不究竟,不是真實心哪,不是真實的本性,一切萬法演說,這種報化,如幻如化的,不離生滅,就是沒有離開生滅,但有演說,有演說的都無實義呀,都不是真實義啊。那麼我們的本性呀,不是用你腦筋,有辦法,用人類世間的這種文字能夠把他說清楚的,沒有辦法說清楚的。那麼當然有演說就是沒有什麼實在的意義啦。
    『不可依文解義』,就是你不可以依照這個文章來解釋,這就不對,文章只是要你,藉這個文章,藉種種的方便,去悟入實相,就是這樣。你不可以執著一切的文章,不可以執著一切的經典,認為是究竟,那就不對。所以你不能夠依文解義,假如你依文解義,就不是佛陀的本義,那麼你就錯解佛意。『隨言生解』,就是你隨演說而生一切的見解,這是不對的。
    『世人根性,有智有愚,上下有別。為度眾生,權設教化、漸次,言有:西方、六度萬行、三大阿僧祇劫成佛、授記等,假說方便,即應中下根而說,黃葉為金,權止小兒啼也。法性空中,無時空等相,何來此事。』就是你們要了知呀,世人哪,這種根器呀,差別性很大,有些根器比較好,有些根器就很差勁,上下就有種種的不同,為了度眾生呀,讓眾生能夠開悟,所以權設,沒有辦法,勉強的,勉為其難沒什麼,設教化,所以宗門跟教化門就不一樣,『權設教化漸次,言有:西方』,跟你講有什麼西方啦,六度萬行,這種六度,一般教下講的六度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解脫這六種,那麼六度萬行、三大阿僧祇劫成佛,讓你三大阿僧祇劫財能夠成就佛道,一般在教下講的很多,都是講只有佛陀才是成佛啦,除了佛陀以外,一切的眾生都沒有辦法成佛,要經過非常久遠,這樣的話,等於是,我認為很不究竟啦。那麼成佛也不是只有釋尊佛陀才有專利啦,你們去開悟見性,也跟佛陀沒有差別啊,也不應該在這種佛性啦,眾生啦,這種名稱,這種名稱來區別,也不應該,你見到實相本體的話,也沒有什麼佛性不佛性啦,因為佛、眾生都是假名啦,菩提哪、涅槃哪,通通是假的啦。
    『授記等,假說方便』那麼這一些呢,都是鼓勵你們的話,不能當真哪,假說方便哪,這一些都是應什麼人講呀,應中下根人而說的啦。黃葉為金,你把樹葉當成金子啦,你把黃的樹葉當金啦,這樣就不對。權止小兒啼也,就是騙騙小孩子啦,小孩子在哭呀,你拿個東西騙他而已呀,沒有真實的啦。『法性空中』,所以這個法性就是指實相的法體,實相的佛性,這個法性空中,這個跟心經所講的空是一樣,我講的這個法性空中,就是心經所講的,是故空中一樣,那個空中,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。所以我講的這個空中,就是心經所講的空中是一樣,這個空就是空體,實相的體,這個空體之中,他無時空等相,他沒有時間相,也沒有空間相,何來此事呢?你怎麼說有什麼西方,有什麼佛來接引你呢?有什麼六度萬行呢?還有時間相,三大阿僧祇劫,你還有時間相呀,你還有一個我到西方去,你四相都沒有了呀,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哪有這種事啊。這個是法性,就是實相的空體,這個空體沒有這種釋呀,何來此事啦,這樣就不究竟。
    『故上根者直契實相本心』,假如你今天是上根的話,那麼你就直接契入實相的本心呀,『滅度自心一切眾生』,這一句話非常重要,一旦證入實相本體,你當下就滅度你的眾生哪,我這個講的比金剛經那個比較清楚啦,因為滅度一切眾生,實際上是滅度你自心的眾生哪,你自心的眾生哪,一滅度完畢,外也無一眾生可見,內也無眾生,也無外眾生,也無內眾生,沒有內外眾生了。所以我常常跟你們講,你們都是佛,已經見不到有眾生,全部是佛。你們有妄心,才見不到佛、佛性。所以我常常見到你們全部是佛,不曉得你們來這裡幹什麼,我不知道啊。
    『滅度自心一切眾生,頓悟見性,更無八萬四千法門,及一切漸次方便。』那麼這樣滅度你自己的眾生,我講的這個滅度自心眾生,就是金剛經所講的,他的『度盡一切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。』就是降伏其心那一段,金剛經講的『云何應住,云何降伏其心。』
    『又有一輩子迷人,執空心靜坐。』那麼這一點,我是針對著這個時代的眾生兒講的,因為現在的眾生有這種需要,所以我才講這種這一段,以前佛陀啦、釋尊啦,六祖那一代的人,他沒有那種需要,所以他就不講這一段,因為也是一時之說啦,佛是應眾生而講的,所以一切所講的,都是應化,應那個需要。又有一輩子迷人呀,就是現代這一些人哪,很執、很迷啦,執空心靜坐,很多打坐的啦,我說這種人是外道、守屍鬼啊,守著屍體這種鬼呀,『執空心靜坐,或將妄心「守一、守心」』,假如你這個妄想心要把他守住,守心就是將你這個妄想心守住呀,你現在去打坐,要把他滅掉,要把他壓抑,都不究竟。那麼守一,那我問你,一歸何處?你說萬法歸一,那你一歸何處啊?你把這個妄想心守在那一幹什麼?所以守一、守心,都是錯認,錯認佛性。
    假如是你的佛性,即不用守,『若佛性即不用守。若非佛性,生滅之心,守之何用。』假如說你本性,你要不要守?不要守。你守他幹什麼?你的佛性,你守他幹什麼?假如他會失掉的話,那不是你的佛性啊!他會失掉的話,你才要守住他啊。對不對!那不是你的佛性,他會失掉,你守不住啦。我坦白告訴你,因為他會失掉,你把他守住,守得住嗎?你守不住啦。我打一個比方啦,比如說你的衣服,比如說你的鞋子,你的帽子,你的眼鏡,你的手錶,你帶的項鍊,他不是你嘛,他可以脫掉呀,衣服可以拿掉呀,眼鏡可以拆掉呀,鞋子可以扔掉呀,帽子可以丟掉呀,風一來,帽子就吹掉,他不是你呀,那你這個身體,你就吹不掉呀!對不對,你的身體才是你嘛,衣服可以脫掉,你這個身體就脫不掉了,那你這個身體要守嗎?我問你,你要守這個為身體幹什麼?你這個身體,你的手、你的腳、你的頭,永遠跟你在一起,你還要守他幹什麼?你也脫不掉,你也拿不掉,對不對?所以我們的本性、佛性,要不要守?不用守。所以現在很多人講什麼,要什麼守呀,守任啦,保持啦,那都是這個妄想心這裡打轉啊,沒有見性才講這種話,對不對!帽子可以拿掉呀,你這個衣服可以拿掉,你這個身體就拿不掉,那才是真的你啊。所以你的本性根本不要守,你守他幹什麼,又怕失掉,假如會失掉的,絕對不是你的佛性啊,他會失掉呀,那假如說他不會失掉,那你要不要守住他?不要嘛。他不會失掉,你守他幹嘛。所以這一段,我是針對現在人很不究竟,現在人講的一些,要守心啦,要守意啦,要萬法去歸一啦,把這個妄想心守住啦,不讓他起煩惱呀,他認為有貪嗔癡,有煩惱呀,就把他壓抑,這不究竟。你見性以後,本性他本無煩惱啊,哪還有眾生?沒有啊,你還守他幹什麼。

    『迷人終日說:斷煩惱、除妄想。不知煩惱、妄想從何而起;唯斷煩惱本身,則煩惱斷不盡,妄想除不完也。』
    那麼假如呀,你要斷這個煩惱,要除這個妄想,那你也不知道這個煩惱跟妄想,他從什麼地方升起,你也不清楚,那麼你只是在煩惱的本身,一直把他斷,你今天起煩惱,把煩惱斷掉,那明天煩惱又起來,你又要斷掉,妄想起來了,你現在把他斷掉,等一下妄想又起來,你又斷他,你這樣斷不盡哪,妄想你也除不完哪,這樣沒完沒了呀,不究竟呀。你要知道妄想他的根源在哪裡,你這個心為什麼會起妄想,你這個心為什麼會起煩惱,你要去追究你起煩惱的根源,他為什麼會起來,他從哪裡起來,你都很清楚,才有辦法解決他,把他解決掉,這樣才是究竟,不是在煩惱妄想,煩惱啦這些現象,煩惱的現象一直把他除,這樣除不盡。所以現在的打坐啦,想要叫人家斷煩惱啦,都是不究竟,因為本性,一旦你見性,本性裡頭他不會煩惱,他沒有煩惱,你還要斷,斷他幹什麼。那麼我們佛門也有這種講法,就是煩惱無邊誓願斷,有沒有這種講法,有,對不對,但是你要了解他這一句話的本意,這一句話的本意,不是教你去斷煩惱的本身,是斷煩惱的源頭。斷煩惱的源頭以後,你永遠不起煩惱,你斷煩惱的本身斷不完的,一個心念煩惱,你把這個心念一斷,心念已經過了,下一個心念煩惱又來,你又想他斷,心念也過了,你斷不完呀。好啦,你很有本事,白天的每一個心念、煩惱,都讓你斷掉,晚上睡著以後,你給我講你有沒有斷,你做夢還亂夢、亂想,有沒有斷掉,沒有啊,做夢你還起無量的煩惱,什麼你都會,不徹底啦。剛才還沒有講完,就是煩惱無邊誓願斷,就是讓你去破無明,斷煩惱的源頭,是他的本意;絕對不是斷煩惱的本身。所以一般人他在講都是依文解義,喔,煩惱無邊誓願斷,對呀,那麼他們每天要去斷煩惱。那麼我們這裡的講法就不是,你見實相的本體,他沒有煩惱,你還斷不斷?
    好,接著『善知識!若能心破我法、永斷無明,則煩惱不斷而斷,妄想不除而除,豈有不入佛道。』那麼底下這一句就講到重點呀,你們大家若能夠心破我法,這個我,就是我執,法,就是法執,如果你的心能夠破掉我執跟法執。什麼是我執、我相?依我為中心,那麼這個我執從哪裡來,你們現在要了知啊,為什麼我執?我執從哪裡產生呀?你要知道、要了解,你才能夠解決他,對不對?我執他怎麼樣起來,你都不清楚,你怎麼了掉我執呀,不可能的事呀;你要了解,我執他是從哪裡來?他是由無明來,無明從哪裡來?無明啊,就是你對佛、佛性,實相的體,一無所知和不明暸,所以產生無明,無明以後產生妄想,妄想很厲害,妄想以後,有了妄想就會產生執著。這個執著跟妄想,他好像個鎖鏈,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哪,你這個無明產生以後,就有妄想,那麼妄想產生以後,就開始執著;那麼這個執著,他又會增強妄想,妄想以後他又執著;執著以後,他又增強這個妄想,一直在輪迴不休,越來越厲害,越來越厲害,永遠沒有辦法拔掉。
    有些人我問他說,你要除煩惱,你要斷妄想。你要除煩惱,那煩惱是從哪裡來呀?有些人他有說,煩惱從妄想來。那妄想從哪裡來?從無明來。那你這個心為什麼會起無明?當然是不見性囉,不見性才有無明呀,不見實相。譬如說,我打一個比喻啦,譬如說,我們是個瞎子,那麼瞎子前面看的是一片漆黑呀,瞎子不是不見哦,瞎子他看見前面一片漆黑,瞎子看不到前面的風景,那麼由於看不見,他亂猜亂想,他會揣測啦,前面是一棵樹,這一棵樹有多大,他有多少葉子,他的根有幾條?有的會揣測前面是有山、有水,前面是玫瑰花,開得有多大?什麼顏色,他從來沒有見過顏色欸,他從來沒有見過玫瑰花,只是一種心的揣測,都不是實際的玫瑰花,也不是實際的風景。那麼只要你這個眼睛醫好啦,不是瞎子,一打開眼睛一看,哇!就是實相,了了見。
   

    『又有一輩迷人,終日念佛名號,』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