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

1996-07-心經註解1


1996-07-心經註解1

開始來講解這個心經,這一部心經啊,是觀世音菩薩所講的,那麼裡頭內容呀,概括就是包羅萬象啦,體用他都包括在裡頭,那麼這個心經呀,自古翻譯的人不少,但是呀,有很多翻譯以後那麼發現就是好像不是很究竟,翻譯出來並不是很究竟,所以呀,我們今天把這個心經呀,加以翻譯,讓諸位能夠了解到心經它的整個架構。


那麼心經他是兩百六十個字,雖然它這個兩百多字,字很少,但是呀,他意義非常之深哪,整個般若呀,他都包括在裡面,整個般若呀,智慧都包括在裡頭。現在我們先把這個心經做一些比較概要的,那麼心經的概要,我們這一部心經註解就是很概要的把它講出來,現在請各位看第一頁。

「觀自在菩薩,那麼觀自在菩薩很多人解釋為觀世音菩薩,這就不對,因為觀,這部心經是觀世音所講的,那麼假如講他自己的話就是不對呀,因為觀世音菩薩是講給誰聽的,講給舍利佛,舍利子聽的,那麼這個舍利子有一天他問觀世音說:「佛呀!在那邊也不講話,在那邊幹什麼啦,佛陀在那裡做什麼啦?他也不講話,是什麼意思?那麼觀世音就代替佛來講,講這一部經啦,現在這個觀自在菩薩,我們把他解釋這個觀呀,是深究而證悟之意,觀就是深究而證悟的意思啦,自在就是實相本體或者是佛性圓融無礙解脫,那麼觀自在菩薩之意呀,就是一切菩薩皆是開悟見性,證悟實相而圓融無礙解脫,那麼這樣稱為觀自在,觀自在是心經的總綱,這個地方,此處的觀自在菩薩並非指觀世音菩薩,那麼大概來講,這一句觀自在菩薩是一句倒裝句,倒裝句,「觀就是深究而證悟之意,「自在就是實相的本體,佛性圓融無礙解脫叫做自在,那麼「觀自在菩薩是一切菩薩皆是開悟見性,證悟實相而圓融無礙解脫啦,這樣稱為觀自在。

接著我們再看第二句,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,那麼「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?這個行是指證悟的過程叫做行,他證悟的過程叫做行,那麼「深是指到達最究竟的佛位,最究極啦,已經最深了啦,最究極的佛位,那麼這個「般若是指智慧,智慧的意思,「波羅蜜多呢就是指到達佛位彼岸,那麼這一句話表示證悟之過程就是以智慧證悟實相,明心見性,成就佛道,所以這個行是指證悟的過程,深就是指到達最究竟的佛位,這樣叫做行深,他把行深  (中斷)

時間性,所以在這裡的時,並不是指時間,只是能夠用這個時來代表它的永恆,那麼照見是什麼呢?「照見就是清清楚楚,了了見,了了見什麼呢?了了見「五蘊皆空,五蘊就是指色受想行識,它的構成那是幻化不實啊,是空的,不可得。那麼這一句呢,就是表示實相的體它是永恆,而它的用又是了了見,清清楚楚,「時照見五蘊皆空,五蘊不可得,那麼心經它是在講這個實相的體,自始至終呢,它都是在講實相的本體。

我們看第二張「度一切苦厄,那麼「度就是度脫啦,了脫的意思。「苦包括有八苦,哪八苦呢?就是肉體上有四苦,肉體上的四苦就是生老病死,那麼精神上也有四苦,精神上四苦就是,愛別離苦,怨憎會苦,求不得苦,五蘊熾盛苦。那麼什麼叫「愛別離苦,所愛的離,所愛的人別離了,比如說我們的父母離開我們哪,我們的兒女、親兄弟姊妹或者是我們身邊最接近的人離開了,或者是離開這個世間呀,我們所愛的人離開了都會很痛苦。

「怨憎會就是討厭的人哪,我所瞋恨的人他偏偏跟我相會,這也是很痛苦的。「求不得苦就是你求不到世間種種的財啦、名啦、利啦,各種權勢地位,你所要求希望能夠得到的,你得不到都會很痛苦。那麼「五蘊熾盛苦,這個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,假如這個五蘊很旺盛的話,那麼也是很痛苦,因為你都生活在五蘊的奴隸之下,每天眼所見、耳所聞,那麼身體所感觸到的這一些呢,都會帶給你很大的干擾、痛苦,因為五蘊很熾盛的話也是很痛苦的。

「厄,就是由無明而起惑,簡單的說就是由無明而起惑,產生一切的煩惱叫做厄。

「舍利子是佛的大弟子,他的母親叫做舍利,那麼這個舍利子是依他母親的名字,所以叫舍利子。

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那麼這裡的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這是約體性上立論,指色的體性和空的體性相同,這裡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是指體性,色的體性和空的體性相同,這個地方並不是指現象界的色與空相同,所以要特別注意,現象界色就是色,空就是空,現象界的色絕對不是空,不等於空,不會相同,現象界。那麼這裡是指體,本體,所以心經它是指這個體上來講的,所以在體上來講,色的體性跟空的體性就是相同。

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那麼這一句話也是一樣,色的體性是空體,那麼空的體性就是色的體性,那麼這樣解釋呢就是簡單,大家都可以很清楚。

「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那麼受想行識也是一樣的,受想行識的體性呀,是空體,那麼空的體性就是受想行識的體性呀,這個是很白話啦,也不必要再解釋啊。

「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那麼舍利子就是佛的大弟子呀,他說舍利子,一切諸法的體性呀,是空體,也是實相啊,空體是空的體性,這要經過證悟,實證以後才能夠了了知啦,他說舍利子,一切萬法,一切諸法的體性呀,是空體也是實相,所以講是諸法空相。

那麼接下來他就講這個一切,這個諸法的體性是空體也是實相,他的特性就講在後面,他怎麼講呢,他說啊,舍利子啊,這個體性呢,它有特性就是「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増不減,他說這個體性是不生滅的啦,它也不會垢淨,因為垢淨、增減、生滅都是相對性,所以這裡表示實相法體的特性,它沒有生滅性,沒有相對性,沒有執著性,我經常在講這三種,這是一種實相體的特性,一切人與非人哪,無邊宇宙萬物同一體性,生滅、垢淨、增減都是妄認浮想。

接著「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那麼追究啦,就其實相空體而言,追究它這個實相的空體來說啦,沒有五蘊啦,「是故空中無色就追究它實相的空體而言,它是沒有五蘊呀,本體實相,無五蘊上的一切執著,所以前面講前言照見五蘊皆空,是故在此將五蘊否定、掃除掉,前面講照見五蘊空,所以這裡將五蘊整個否定、掃除掉,所以講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。

接著「無眼耳鼻舌身意,那麼實相本性啦,它既然沒有五蘊,當然也沒有六根哪,因為五蘊它的源頭從哪裡來,就是有六根以後才有五蘊哪,有六根才有色受想行識,因為有六根才有五蘊,既然實相的本性沒有五蘊,所以追回去,在這裡呀,故在此將六根也掃掉了,六根也全部給你掃除啦,「無色聲香味觸法,六根之相對性是六塵哪,那麼六根相對是六塵,實相本性沒有相對性,所以實相中六根既然不能建立,所以對於六塵,它的相對性的六塵也不能存在,也應當把它否定、掃除啦。

「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,在這裡說明無六識,六識是由六根和六塵相對所產生的,假如沒有六根和六塵,那麼六識也不能存在,所以在這裡又把整個六識否定掉了,六識包括眼識、耳識、鼻舌身意識,眼識沒有了,當然也沒有眼界了,所以無眼界,所以這裡講無眼界,為什麼講無眼界,因為眼界是由眼識才有的,你沒有眼識的話,你怎麼會有眼界呢?當然眼識沒有了,眼界也不可能有,意識沒有了,當然也無意識界了,所以在這裡把整個眼界和意識界整個掃掉了,那麼意識沒有了,當然也沒有意識界了,在這個地方將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十八界全部掃空。

再來「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在這裡,在此處,更進一步的破除無明,顯現實相本性,那麼能破的無明和所破的無明都破盡,相對性都不存在,所以講無無明,因為無明破掉了,那麼無明破掉以後也沒有一個說無明已盡的想法,也沒有啦,這個也破啦,所以講無無明,沒有無明,那麼既然沒有無明,也沒有無無明已盡,這個都破掉。

再來,「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,老死是什麼?老死呀,是一種夢幻假相啦,是眾生哪,不見實相,意識執著呀,所產生的幻相,實相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無我故無老死,我都沒有了,哪有我,還有我的老死呢?已經沒有我了,還有我老死嗎?所以也無老死啦,到這裡我相都沒有了,哪有我還會老,還會死呢?所以講無老死,「亦無老死盡,那麼既然無我了,也沒有老死了,當然就不能說老死已盡,老死已滅的這種想法,那也不能存在呀,所以把老死盡也掃掉了。

「無苦集滅道,苦集滅道是十二因緣的緣覺道啦,小乘道啦,既然無明已經破了,我執已經空了,在這裡呢,更沒有四諦,聲聞道和十二因緣這個緣覺道啦,也不復存在,所以講無苦集滅道。

「無智亦無得,那麼在這裡更進一步,空卻法執,法執也不可得,法執也掃掉,整個解決掉,無智亦無得,本心本性無所住啦,故智慧也不可得啦,這個智慧也不是啦,因為本心本性它無所住,它不會住在哪裡,所以智慧也不可得,實相本性呀,本來俱足呀,不可以說有所得啦,所以講無得啊。

「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,那麼這裡講明心見性證入實相,也無證者可得啦,以無所得故,就是你明心見性後證入實相,也沒有證者可得,也不能說你見性啦,因為假如說你見性,你還有一個你,還有見性,那麼相對性又建立起來,這裡不可以建立這種相對性,所以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。

「依般若波羅蜜多,那麼依照這個智慧去參就實相,就能夠破除,除去無明呀,到達彼岸,成就佛道啦,依照這個智慧去參究實相,依照這個智慧去破無明、去頓悟,就可以到達佛位啦,就可以到達佛道,波羅蜜多就是彼岸哪。

「故心無罣礙,那麼明心見性以後,已經證入實相啦,佛和眾生皆是夢幻哪,覓心了不可得啦,故此心無所罣礙,心都不可得了,哪有心還有罣礙之處呢,連心都不可得了,這裡的妄想心已滅啦,沒有妄想了,你還得什麼心呢!故心無罣礙,你這個心已經無罣無礙了,等於是一種明心見性,本性的顯現哪,證入實相,那麼一旦證入實相以後,佛和眾生都是夢幻啊。

「無罣礙故無有恐怖,恐怖心是怎麼樣起來呢?恐怖心是眾生無始以來,對實相本體的無知和不明瞭的心態,那麼在這種心態下,又誤認四大為自身,又誤認六塵的緣影為自心,而妄見生滅,產生恐怖,那麼如今無明已破,妄見已除,則恐怖心與罣礙心消滅,這個恐怖心跟罣礙心都是你對實相本體的無知和不明瞭的心態,那麼在這種心態下有誤認四大是你的身體,誤認六塵緣影為你的心,這樣輪迴輾轉,妄認,所以見有生滅,產生恐怖。那麼如今無明已經除了,你已經了了見,實相法體你都是非常清楚明瞭,當然就沒有妄想心,妄想、妄見都除了,恐怖心跟罣礙心也消滅掉,所以講「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盤,證入實相,幻相已經除掉了,那麼一切的執著妄想冰消瓦解,顛倒夢想消滅無蹤,在畢竟空沒有生滅可言,究竟不生不滅,這個涅盤就是不生不滅啦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盤就是證入實相,幻相已除,一切的執著妄想冰消瓦解,那麼顛倒夢想也消滅無蹤啦,這個畢竟空體沒有生滅可言,所以究竟不生不滅,達到究竟的涅盤。

「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,那麼三世一切成就佛道的佛啊,都是依照智慧去破除無明,明心見性,證悟畢竟不生滅的彼岸,過去的佛,現在的佛,未來一切佛,都是按照這種般若、這種智慧去破除無明,然後明心見性,證悟畢竟不生滅,到達最究竟的彼岸。

「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由於以智慧破除無明之故,乃能得證無上正等正覺,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由於以智慧去破除無明,見到實相的本體,這樣乃能夠得證,證到無上正等正覺,三藐三菩提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話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證入實相呀,也無能證者與所證,因已無相對性,證入實相已經沒有相對性了,能所俱泯了,故不言得證。

再來,「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,由於證悟實相,得知般若波羅蜜多呀,其功能有極不可思議之神效,其神效之大,能夠破一切煩惱,故稱之為大神咒,那麼這是讚嘆哪,這個觀世音呀讚嘆,他說知道這個般若呀,以智慧心去破除無明頓見本性呀,這種般若智慧能夠有很大的功效啊,由於證悟實相,那麼得知這個般若波羅蜜多,這種功效是有極不可思議的神效,它的神效能夠、大的能夠破除一切的煩惱,所以稱為大神咒。

「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讚嘆它的殊勝功能,能破無明所以稱為大明咒,能成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稱為無上咒,其神力呀,無一物可以跟它相比,所以稱為無等等咒,簡單就是這樣。

「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,般若波羅蜜多咒呀,那麼以智慧去頓悟實相,這個叫做般若波羅蜜多咒,這一個功能能除去一切的痛苦呀,在這裡就表達其大用,能除一切苦就是這種般若呀,能夠除去一切的痛苦呀,表達它的大用,等於就是一種大用現前啦。

時,真實不虛,那麼真實不虛呀,是表達其體用不二,究竟圓滿解脫,這是真實不虛啊。

「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,那麼為什麼要說出般若波羅蜜多咒呢?因為這個般若波羅蜜多咒能證實相,究竟圓滿解脫,故將此神咒說出來,因為這個般若波羅蜜多咒呀,以智慧去頓悟實相,它這個神力呀,是非常之大,所以將這個神咒說出來。

「即說咒曰,就講這個咒語啦,「掲諦,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,那麼這個咒語呀,這個是甚深實相般若,這個咒是甚深般若實相,言語道斷,微妙難言啊,所以咒文一律就不解釋啦,那麼咒文它就是在詮釋實相的這個本體,所以你假如說詮釋它啦,侷限於文字就好像也不是究竟,這是靠實證以後才能夠了知啦,所以這個咒語呀,一般來講就沒有解釋啦,那麼心經呢,大概就是這麼簡單,簡不簡單啊,因為觀世音講的很簡單嘛,對不對,兩百六十個字,底下我們翻譯也是很簡單。()

有沒有不明白?因為我翻譯的很清楚嘛,翻譯的這個很簡單,這個字也不是很難懂呀,我是認為這個心經兩百多個字,那麼一般攜帶也很方便,那翻譯不要很複雜,搞很多字,沒有必要,重點啦,這個心經都是整個大般若經的重點,那麼它的重點我是把它點出來,其實它就是在整個,都是見性論哪,這個就是見性論,它的過程都給你講得很清楚。


:這很難解釋,這個大神咒、大明咒、無上咒,有一些解釋黑白寫………
: (),那麼我這個大神咒、大明咒怎麼解釋呀,是不是很清楚,不是很複雜嘛,你給它搞得那麼複雜幹什麼,它是很清楚嘛,什麼叫做大神咒?就是因為觀世音,因為證悟這個實相以後,得知這個般若波羅蜜呀,它的功能就是用智慧去頓悟實相,它這個功能有極不可思議的神效,它的神效之大,能夠破除一切的煩惱,所以稱為大神咒,這是讚嘆,那麼大明咒、無上咒、無等等咒是什麼?這個都是讚嘆,觀世音讚嘆用這個智慧去頓悟實相,非常之大的這個功效,讚嘆,它怎麼讚嘆呢?讚嘆其殊勝的功能啦,它這個功能能夠破無明呀,所以稱為大明咒。能夠成為無上正等正覺呀,用這個智慧心去破除無明,然後能夠頓悟實相,它這個功能能夠成無上正等正覺啊,所以叫做無上咒呀。無等等咒,它的神力呀。,這種功效、神力呀,沒有一物可以跟它相比了啊,所以叫做無等等咒,就是這樣而已啊,這樣翻譯各位滿不滿意。(滿意!)(鼓掌)

有沒有神奇、奇怪的、沒有吧,(:不然以前看到這個就以為念咒語了),我一解開來,一點都不奇怪,對不對,因為你頓悟以後你就很清楚嘛,經典寫的都是實相法體裡頭的嘛,你碰到鈍根法師他就會跟你持咒,叫你持咒去了。

:以前有人講說什麼唐玄奘取經遇到困難、危險,就是誦這個心經而安然度過。
:那我問你,他這個,這一種比喻啦,取經呀,三藏取經是一種比喻啊,它比喻的也很好,只是你不知道它是講什麼,你遇到困難,唐三藏是誰呀,就是你啊,你遇到困難,你這個心亂亂想,一切都是妄想心造作的一切眾生在給你搞鬼,那就是你唐三藏受困、持咒,我講的這個咒,什麼咒啊,大明咒,用智慧去破除無明,大明咒在這裡,無上咒,無等等咒都在這裡,你自心那個魔要破除呀,用這個咒,就是什麼咒? 以智慧心頓悟實相本性這個咒,這個叫咒,就這麼簡單,講破不值三個錢,所以這個心經以後我把它翻譯出來要流傳下去,不然你罰我要持咒噢,你看我們禪宗呀,有沒有人叫你持咒?沒有,禪宗呀,禪啊,這個禪門啊,六祖叫你持咒嗎?有沒有叫你去持什麼一百萬遍,什麼幾十萬遍,還是,還是誰,六祖叫你持咒,還是三祖呀,還是四祖?弘忍有沒有叫你持咒?沒有啊,因為這些人都很了知呀,這個咒語就是大明咒,他們一看就曉得了,那麼我一講開來你就很清楚,那麼以前那個證悟的人他也不講開呀,他也不跟你講呀,好像你要開悟你就能夠知道,你自己會清楚嘛,所以他不跟你講嘛,甚至於有些鈍根法師呀,利用這些什麼大神咒、大明咒,他來搞你一票啊,其實講開來很清楚。

:大悲咒啦,現在大悲咒很(慶煙)紅火。
:大悲啊,就是你本性它的用,就是大悲,這個咒你要達到大悲,你一定要頓悟實相的體,你才能夠大悲,就是同體大悲。

:現在法師大家都在誦大悲咒。
:他在頭昏你也跟他頭昏。
:那像那個大悲水呢?(另生:大悲咒就沒效了!)
:喝一喝會治病,如不這麼說,你紅包不會包出來,他就沒有辦法那個,不過他也不懂啦,因為他的法師,他的師父傳給他就是這樣子嘛,一盲引眾盲嘛,他也不懂呀,所以這個心經我給它翻得很簡單,我認為這個心經雖然是簡單喔,但是這個講的,裡頭你看,都是已經整個講得很清楚,雖然兩百六十個字,他的證悟過程就是這樣啊,觀,就是深究而證悟,這個自在,實相的法體,他就是非常,他就是無礙,那個才能自在呀,那麼頓悟實相本體就是觀自在,那麼簡單。

:蘇居士,這個觀世音菩薩不就是真正大菩薩中的大菩薩。
:這個早就,那個觀世音他是跟佛陀一樣啦,早就成佛了,他這個無始劫以來,久遠劫都已經成佛。
:那這不都是過去佛。
:示現,他這個示現哪,千百億示現,叫做千百億示現。你一頓悟就跟他同體呀,一頓悟,一悟了,跟他同體啦,你就是他的示現,完全一體了,千百億化身,所以為什麼一佛千百億化身,你一頓悟實相,你就是觀世音的化身,同體。

還有沒有,這裡頭可以發問,你有沒有找出問題來。
心經有人翻成這麼厚喔,一本這麼厚喔,你看得會頭大,他的心經講話這麼厚,講很多話,有啦,有什麼禪話啦,什麼話啦,都有啦,其實很簡單的東西,不要把它搞得很複雜,對不對,那麼我的那個大乘智慧了義錄有幾頁,八頁,心經有幾頁,兩百六十個字。那個金剛經他最主要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,就這幾個字,說完了,那麼後面那一堆都是多餘的,金剛是什麼?金剛是不壞呀,什麼才是不壞?實相才不壞呀,金剛啦,對不對,他是比喻呀,金剛就是不壞呀,所以講金剛不壞身嘛,什麼叫金剛不壞身?就是實相的體才不壞呀,你的身體有滅掉,它不會滅掉,也不會壞掉,實相的體才是金剛,真正的法身才是金剛。

:那般若波羅蜜就跟這個一樣。
:對,般若波羅蜜,你用智慧去頓悟,才能夠見性,不是像叫你念佛,念念念,念到最後變大呆瓜。

:居士,菩提薩埵是什麼意思?
:菩提薩埵這個是一種,就是證悟啦,明心見性嘛,菩提,菩薩嘛,菩薩就是菩提薩埵的簡稱哪,菩提薩埵就是菩薩啦,菩薩的簡稱就是菩提薩埵,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,就是明心見性,證入實相嘛,那這裡我再解釋說也無證者可得啦,所以,以無所得,它這一句重點就在前面,以無所得故,能夠菩提薩埵故,菩提薩埵就是到達彼岸了,已經到達,故,可以到達彼岸,連有所得的心都不可以有啦,這一些都已經沒有證者可得了,假如說你還有我在證,誰在證?還有一個我在證,那就不是真正的證,真正的證是證無所證,我後面,你看我最後這裡,我那個底啊,證無所證,一切的執著心都滅了,都沒有了,證無所證,真正的證是證無所證,真正的得是得無所得呀,不能說有所得啦,實相的體,你本來就有的嘛,本來就存在的,你不能說有所得啦,那最後這個我法兩空,這個剛才講過了,也不再講了啦,還有這個,最後就是「身心夢幻滅,非幻大自在,究竟無生滅,生死皆戲論,我寫在心經的這個最後面,「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,願一切眾生,同登無上道,就是這樣子,簡簡單單嘛,幾個字。

有沒有問題?沒有問題我問喔,你們都沒有問題了嘛,大概都見性了,沒有問題了,見性還有什麼問題嘛,對不對。

:觀自在,這個觀,他不是有深究而證悟,同時參到開悟,還是參的過程是一種行的過程。
:觀就是深究而證悟,那麼他後來,後面這一段有行深嘛,他的過程就是行深,那麼觀,他是講他是頓悟,這是個倒裝句,一切的菩薩都是開悟見性而圓融無礙解脫,叫做觀自在,這三個字很重要,就是觀自在,證悟實相本體,圓融無礙解脫叫做觀自在,那麼一切的菩薩都是這樣子,叫做菩薩觀自在,觀不是去看什麼啦,看你所看到,眼睛所看到都是幻境啊,他哪會叫你看什麼,連根都,你看他後面怎麼講,連六根都整個破除掉,有沒有,到這裡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全部都空掉。你不這樣哪會見性呢?這個都是跟我所實證的,我都是有實證過,這個都有實證過的,我才能夠把它解釋出來呀,不然你怎麼會知道,所以很多人,觀自在呀,他翻成觀世音菩薩,這不對的,他說是因為李世民哪,唐朝李世民有個世,所以他觀世音因為害怕李世民的世,所以不能講觀世音菩薩,因為跟李世民衝突,那你這樣講的話,那怎麼能心無罣礙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觀世音怕個李世民,連他的字都怕,哪能心無罣礙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你是怎麼做到的?所以這樣不對呀,不是這個意思呀,你這個心還恐懼心在呀,妄想,顛倒妄想,你哪能夠辦到後面,所以很多人他不了解心經,心經解開來很好懂,對不對,但是你沒有把它說開來,你就很難懂它,很難懂,你光剛才像這個大神咒、大明咒、無上咒,它就會把它解釋一大堆,對不對,其實很簡單的東西,你把它解釋成很大堆,了解是很簡單啦,我現在已經講開來對不對,你們都了解很簡單,實證就困難了,要去實證才困難。

:觀自在,在這個觀的當中,是不是要先有一個前提,先有一個妄想出來說有這個實相的本體在。
:現在不要讓你去弄出什麼妄想,它這個過程他講得很清楚,行深般若波羅蜜,他講的都是證悟以後,這個,果地上立論啦,你現在講的都是因地怎麼樣,那麼他講的是果地,見性的果地呀,見性論呀,就是見性論,不跟你講怎麼樣修,那麼你看他這個行深,怎麼講?行,我這個怎麼解釋,這個行是指證悟的過程,叫做行。深怎麼講?深是指到達最究竟的佛位,這樣才叫行深,不是你修行很深喔,行是證悟的過程,包括整個證悟過程,深,到達最究竟的佛位叫做行深,沒有比這個更深的了,行深,深到極點就入佛位。般若就是指智慧,這個都很清楚的,整部心經他很有系統,也非常清楚的,那麼,「時,照見五蘊皆空,這個心經有些人他把它翻成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他把這個時拿到後面,說你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那個時候,阿假如不是那個時候呢?所以這個時並不是指時間,這個時應該拉在像我這樣把它,因為心經它是沒有逗點的,沒有逗點,很多人會把它這樣子搞在一起,它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,就是證悟的過程,到達最究竟的佛位,是以這個智慧去頓悟實相的體,那麼達到最究竟的彼岸,這叫行深波羅蜜多,那麼時照見五蘊皆空,這個「時是指永恆,他沒有時間相,所以是它無始無終啦,永恆啦,我講的一悟永悟啦,時照見五蘊皆空,就是指永恆,那麼照見就是清清楚楚,了了見。
(中斷)

知道五蘊皆空,那麼那個五蘊皆空的狀態是什麼?他不清楚,沒有實證他不曉得,他只知道五蘊皆空,比如說一個瞎子,人家告訴你前面的風景是什麼,你知道、我也知道前面的風景,但是實際上你沒有看見,沒有實證就是沒有看見,這樣懂嗎?

續問:那如果還沒有看見之前,他是不是,我現在問這個問題當然是一種妄念沒有錯,但是它是不是有一種可能性的存在,(什麼可能性),就是說這個見到五蘊皆空,它不是變成有一個五蘊,它是一種不定論的那個範圍在。
:五蘊它本來是空的啦,本來它不存在,是幻的,不存在,是因為你在眾生位上才見到,本來沒有,它是幻化不實,所以他為什麼這裡是勉強跟你講說觀自在,因為見到本性以後,剛才我第一節的時候就講過,見到本性的時候,實相顯現,很難叫人家修行,我那錄音帶,那四捲都講過了,因為實相的法體本性不能修,所以連修、跟你講修都不對,都是一種很違背良心的話,那不見性,你又不見性,我叫你說不能修,你又說那好,那乾脆不要修,不能修我不要修,阿不修你又不見性,阿修也不行,阿不修也不行,不知道怎麼樣才行,好像一般人聽到這種話,這種渺渺然,好像一種茫蘇蘇啦,你這個,你們這個禪門奇怪,說什麼修也不行,等一下又說不修也不行,那我要怎麼樣才行呀,有一種人就會搖頭呀,他也不知道怎麼去頓悟本性,他也不清楚,也搞不清楚啦,到最後怎麼樣,他搖頭就走了,這個真的,你說什麼都不知道,也不能修,等一下又說不能修,也不能不修,所以你要站在什麼立論,你見性以後不能修,不見性,勉強跟你修,叫你修啦,譬如說啦,你這個眼睛呀,你現在不見前面對不對,你這個眼睛瞎掉了,不見前面,那麼你不見前面是你個人不見前面,阿我要叫你修前面的風景啊,怎麼修?我眼睛好好的,我看得很清楚阿,我叫你修,前面風景可以修嗎?對不對,主要因為你眼睛瞎了才看不見呀,不是前面風景要你修啊,那我看見呀,那我不叫你修不行的原因就是你看不見哪,對不對,你看不見哪,勉強叫你說,你想辦法把它看見啊,這樣叫做修啊,不然怎麼辦,這就是因為見到實相的體,他講的話就是這樣,那不見性的人,通通叫你修啦,不管修前面也好,旁邊也好,通通修啦,我那個錄音帶都講得很清楚啦。

比喻啦,一個人的身體呀,對不對,你是瞎子呀,看不見呀,然後你到處跟人家講說我看不見我的身體呀,對不對,好像說我沒有身體呀,你到處會跟人家講呀,因為你瞎子呀,我沒有身體,我沒有身體,我要找身體,人家明眼人告訴你,你身體都在呀,也沒有壞掉呀,那他要跟你講說你修身體嗎?越修越糟糕呀,你身體本來好好的,對不對,叫你修身體,這樣有道理嗎?沒道理呀,你身體好好的,我叫你修身體,只是你眼睛看不見,到處去找人說我沒有身體,要人家說希望給你一個身體,阿人家,假如說人家那個也是瞎子,他就跟你講說,哦!你見不到身體,對不對,阿我也是見不到身體,你為什麼不修身體呀。身體可以修嗎?你不修還好,越修越糟糕啦,這是一個很實在的啦,只是你不見性,那麼假如說我只能夠叫你說眼睛打開來,你不要修身體哦,因為你眼睛閉起來,你為什麼看不見?眼睛閉起來,我只要叫你眼睛打開,你就看見你的身體好好的啊。當你有一天眼睛打開來,喔,原來我身體好好的,也不能修,那個實在很可惡,叫我修身體,搞不好修壞,對不對。

見到實相的體就是這樣子,很簡單啦,不過不見很困難啦,佛陀他也是這樣子而已呀,他見性而已,見性以後你沒有妄想,也不會有執著性,沒有相對性,也不會生滅,那這樣的話,他就告訴你說,頂多啦,你看這個觀世音他講的,他頂多跟你講觀自在菩薩,阿這後面都是他的餘後哦,他有沒有教你怎麼修?沒有哦,因為他這個見性的果地上立論,他明明知道這個本性不能修呀,所以他跟你講觀自在菩薩,勉強跟你這樣講呀,所以觀就是,我解釋就是深究而證悟呀,那怎麼深究看你啦,深究就無量呀,方便無量,像我以前講那些對不對,叫你說怎麼、怎麼樣去參,我大乘智慧了義錄怎麼講呀,這個都是對中下根人講的,(),中下根人講,這樣才叫你參,上根利智人,我叫他參?哪有這回事呀,因為他都已經無明破除,我叫他參什麼,所以很勉強的,這一些叫你怎麼參啦,怎麼悟道啦。

我打一個比喻啦,宋朝以前,唐宋以前沒有人,為什麼六祖他不叫你怎麼參,六祖有沒有叫你參話頭?有沒有叫你幹什麼?沒有,他唯論見性,看你到了,因為他們那個宋朝以前的人很利呀,這個心很利呀,根器很好,不像現在的人說了半死,他也不會見性,那麼我比方來講,譬如說剛才你吃飯對不對,那我要不要叫你筷子怎麼拿?碗怎麼端?怎麼咬進去呀?我只問你有沒有吃飽,味道好不好吃,是不是這樣子,我要不要叫你筷子怎麼拿?為什麼不要叫你筷子怎麼拿,因為你會拿筷子呀,碗也端得好好,怎麼咬你都咬得比我還快呢,對不對,吃得比我還快,那我要不要教你這一些呀,不要,我問你的就是你有沒有吃飽,味道好不好,你合不合胃口,這是我要求的,那這個見性,上面像六祖談的,心經談,都是這樣子,一樣呀,看你見不見性呀,那麼宋朝以前人根很利呀,很容易,他已經怎麼參、怎麼悟,他都很清楚啦,你們一來我不是跟你講說,一百步他已經走了九十九步啦,那就剩下一步呀,那一步一來就進來了,那還不要叫他怎麼走,他都走到你門口了,你還叫他走,所以禪宗這個是對什麼人講,你們一來我就對最上根人講呀,最上根人講才唯論見性,那比如說你大人來了,到我這裡來吃飯,我不用教你怎麼啦,我只問你有沒有吃飽,味道好不好吃,你們吃的怎麼樣,就問你這個,那假如有一個小孩子呀,兩三歲一來我不但要餵這個,教他怎麼拿筷子,怎麼拿碗,怎麼挾菜,甚至我還要餵他咧,對不對,兩歲小孩子來,我教他教不會咧,這個筷子還拿不好,還掉咧,甚至我還餵他,你看怎麼辦,所以根器不一樣呀,所以佛他也有講,他是大乘他也有講,了義他也講,不了義他也講,什麼叫不了義,就好像大人你們來,我跟你們講的話,跟那個兩歲講的話一樣嗎?兩歲小孩子教他,跟他講拿糖果給他吃,跟他講那些亂七八糟,那些都不了義呀,阿跟你們講的就是大人跟大人講話,叫了義呀。

像佛陀因為他是三根普被,最下根人他也要接引呀,大菩薩他也在一起呀,阿最下根人他有那個機緣遇到他啦,他也不捨棄他呀,所以講一些,有些講一些都是接引他的話啦,只是接引而已呀,他看那種根器很差勁哪,有機會給他接引而已呀,那麼對佛來講,對那些大菩薩,對文殊師利怎麼講,對不對,對他們怎麼講,跟那些講那些,跟那個小,對羅漢怎麼講,大菩薩怎麼講?羅漢怎麼講?還有對那些根器很差的,他怎麼講都不一樣,所以一個人他要演法,他要去接引,他有他的困難度,比如說根器不一樣,對每一個人講的法都不一樣,你這一些你都通通要很清楚。

對大乘、根器好的人你跟他講小乘法就是不對,對小根小器的人,你跟他講大乘佛法,對牛彈琴,也不當機,跟小孩子,你跟他講大人的話,大人的世界,有大人的世界,心的世界,那麼大人的世界,一個小孩子你就跟他講大人的世界,有用嗎?沒有用呀,那麼假如說你們是大人了,大人的世界,我叫你們來辦家家酒,像小孩子這樣玩,行嗎?不行的啦,所以見性以後他怎麼樣去接引是很大的問題,這個是功力的問題,有些都講,他就沒有辦法去接引,他沒有辦法怎麼樣去接引人家,怎麼樣去,阿像六祖那種,你說他哪一點不究竟呀,他不識字,講的,他接引那個手法都是很高明哪,識字的人,神秀還不如他,對不對,學問多好都沒有辦法,我打一個比喻來講,開車,比如說你會開車,駕照考出來,不見得你能上路喔,你去考駕照,考出來,搞不好一開出去撞車咧,不見得你能上路哟,一樣會開車嘛,不然你開開看,阿像別人呀,王什麼的,對不對,他們開什麼,piu~~對不對,那就不一樣哦,一樣會開車喔,你開得跟他就不一樣,比喻啦,現在這種比喻呀,所以一樣見性,阿功力差很多,你像佛陀呀,久遠劫來就成佛啦,他的示現,你看他的經典演的怎麼樣,對不對,他演出來就是,吼~~~,六祖他演的功力,阿有的見性就剛剛見性那種,好像你駕照剛考出來,開得歪七八扭呀,會開啦,開歪七八扭,你接眾的話,就很難,那個功力差很多,所以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,金剛經講,一切聖賢,無為法就是他們開悟以後而有差別,他們演出來就不一樣,見是見啦,他不知道怎麼讓你見,不知道怎麼樣開演,你才能夠進到裡頭去呀。

我打一個比喻呀,譬如說啦,這個建國補習班,你們都曉得,為什麼他建國補習班的老師稱為名師啦,他就是知道怎麼樣讓你的孩子考取,怎麼樣把你的孩子教會,這叫名師,不見得那個老師不會算,建國補習班你聯考出來的題目,你國中老師會不會算哪? 算數呀,譬如說啦,聯考啦,聯考的題目呀,老師是不是大家都會,沒問題呀,數學老師都會嘛,比如說你是數學老師,那麼聯考的考題出來了,你是數學老師你會做,讓你做你會做,你不知道怎麼把人家教會,那就是你功力的問題呀,那麼建國補習班,像那個為什麼叫名師?他不但就自己會算,而且還會把你的孩子,把你教跟他一樣會算。

:蘇居士,有沒有那種駕照一考下來就很會開車的。
:那種呀,那種本來你就會開的啦。
:那你以前有沒有開過。
:什麼?
:你以前有沒有開過。
:開什麼?
:開車。
:什麼車啦。
:比喻啦。
:我這裡呀,也沒有人也沒有車啦。()
很多以前那個祖師呀,自稱為祖師啦,我們見性的人我們不談啦,我們看起來都很不究竟,那些話乍看之下都好像很有道理呀,我們仔細一看,哪是這樣呢,因為你不見的話,你也抓不到他的把柄,你也不知道啦,因為你還是瞎子嘛,他怎麼跟你講前面的風景,反正講你也看不見嘛,比如說啊,認啦,前面風景你看見嘛,你說什麼就是什麼,認啦,假如你是明眼人,你看得見前面的風景,你跟我講不對,我踢你一腳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