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

六度萬行體中圓



 六度萬行體中圓。 禪門講的佈施,我的說法就是內心離相,行無行行名為佈施我們這個禪門,心不染萬境,名為持戒應而無住叫做忍,心不住萬法叫做忍辱,等於是見到實相的體,見性才真的忍辱啦。  五蘊皆空,心無所得,叫做精進禪定啊,實相本性無時不定,不因修與不修而有定有不定,名為實相禪定

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

1998-3-22B法語16

 

1998-3-22B法語16.mp3

這個識,剛才有問哪,這個識那裡來?從妄想心來,對不對,剛才有人說從妄想心來,既然從妄想心來,你可以把眼睛挖掉,因為你這個識是用妄想心變出來的,不用眼睛啊,也可以不用我讓你看,也可以不用光線,這光線也可以不要,你的妄想心可以變出,你可以看到我,也可以看到一切的景物,這樣的話,不用眼睛,你只要用妄想心就有,等一下,你把眼睛矇起來,頭看出去,所以用妄想心也就夠了啊,各位在考一個識從哪裡來?(:根源….根塵相對….自性),自性喔,自性根源,自性會產生什麼?會產生影像,(:根塵相對然後產生的識)

1998-3-22A法語16

 
1998-3-22A法語16.mp3

眾生見聞覺知,本來清淨,意流五蘊,發妄想心,五蘊圍繞,環環相扣,意發浮想,生執著性,智慧觀照,能脫塵環,免於流轉,這是我在這些法語裡面所寫的。我把這整個先唸一遍。

譬如眼見於色,紅綠藍白,當知見不染色,何以故?若見染色,見紅之時,見已成紅,不復見綠,見藍之時,見已成藍,不復見白,故知見不染色,意流發想生執著性。譬如耳聞於聲,動靜二相,當知聞不染動,亦不染靜,若聞染動,聞成音響,不復聞靜,若聞染靜,聞已成靜,不復聞動,諸器聲響,故知聞不染聲,意流發想生執著性,覺知亦復如是。

1996-07-心經註解2

 
1996-07-心經註解2

我現在來打一個比喻,譬如說我們常聽到的,悟的時候是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,阿後來又變成見山又是山,見水又是水啦,見山還是山,見水還是水,有沒有,悟的時候,還沒有悟,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,對不對,那麼悟了以後說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,那後來又變成什麼,見山還是山,見水還是水,有沒有,很多這種話啦,那我一聽,不是這樣,你這個輪迴咧,你見山還是山,見水還是水,你還有你在見,還有山水可見,你這個我相都沒了掉ㄟ,那有生滅呀,你說一開始是什麼?「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,然後進去以後「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,那麼悟後又是「見山還是山,見水還是水,對不對,他說分為三段,進去,不悟的時候,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,然後進去,悟的時候,要悟的時候,是見山不是山,他是過程哪,他這樣講,見水不是水,那悟後又變成什麼,見山還是山,見水還是水。那你有生滅呀,你悟了以後,又見山還是山嘛,你還我在見,誰在見,我還見山還見水,你跟那個是一種輪迴,這個話絕對不是過來人講的話,我們這裡是也無山也無水,也無我,所以六祖講本來無一物呀,你還有山水,你還有我在見山,後來又在見水,那一定輪迴啊。

1996-07-心經註解1


1996-07-心經註解1

開始來講解這個心經,這一部心經啊,是觀世音菩薩所講的,那麼裡頭內容呀,概括就是包羅萬象啦,體用他都包括在裡頭,那麼這個心經呀,自古翻譯的人不少,但是呀,有很多翻譯以後那麼發現就是好像不是很究竟,翻譯出來並不是很究竟,所以呀,我們今天把這個心經呀,加以翻譯,讓諸位能夠了解到心經它的整個架構。

大乘智慧了義錄與講解1997高雄3

大乘智慧了義錄與講解1997高雄3
『故金剛經云:』所以金剛經講,『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』假如呀,你以色來見我,以音聲求我,這種人哪,你已經走入邪知邪見了,沒有辦法頓見佛性。『吾今為汝解疑。』你有這種疑惑,我今天為你來解開你的疑惑。
   

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

六祖壇經89-07-18A神會




六祖壇經89-07-18A
70頁的第7
師曰:汝今徹也,宜名志徹徹禮謝而退。
那時啊,大師就講,你今天對於佛理啊,已透徹啦,所以,取名法號志徹徹禮謝而退。
接下來,請看:有一童子,名神會,襄陽高氏子。年十三,自玉泉來參禮。師曰:「知識遠來艱辛,還將得本來否?若有本,則合識主,試說看!」會曰:「以無住為本,見即是 主。」師曰:「這沙彌爭合取次語。」會乃問曰:「和尚坐禪,還見不見?」師以柱杖打三下云:「吾打汝,是痛不痛?」對曰:「亦痛亦不痛。」師曰:「吾亦見 亦不見。」神會問:「如何是亦見亦不見?」師云:「吾之所見,常見自心過愆,不見他人是非好惡,是以亦見亦不見。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?汝若不痛,同其木 石;若痛,則同凡夫,即起恚恨。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,痛不痛是生滅,汝自性且不見,敢爾戲論!」神會禮拜悔謝。師又曰:「汝若心迷不見,問善知識覓路;汝 若心悟,即自見性,依法修行。汝自迷不見自心,卻來問吾見與不見。吾見自知,豈代汝迷?汝若自見,亦不代吾迷。何不自知自見,乃問吾見與不見?」神會再禮 百餘拜,求謝過愆,服勤給侍,不離左右。
我們先解釋這裏。
有一童子,名神會,就是來請法的這一位童子。名字叫神會。襄陽高氏子。姓高是高氏的孩子,年十三歲,從玉泉來參禮。就是來參訪六祖,六祖就問:知識遠來艱辛,就說你要知道識的源頭啊,知道識的源頭啊來得很辛苦啊,求識的源頭啊來得很辛苦啊,那麼,還將得本來否?若有本,則合識主,如果你能夠悟得了這個識,從何處來,你就可以從這裏去突破,得到本來面目,若有本,如果你已經得到本來面目了,則合識主,那麼,對於識的起源,就是沒有不清楚的啦,如果你已經破了,已經破掉這個識,而你如果知道他的來源,那麼,就不會有所障礙,對於這個識啊,就非常清楚,這個主,就是他的源頭,非常清楚,試說看!那麼你現在講講看,講講看,那麼,這個識,他的源頭,怎麼樣來破,你講講看。
會曰:這個神會就說啦,「以無住為本,見即是 主。」那麼,就是說啊,本來面目他沒有住性,就是他沒有執著性啦,那麼,這句話講的就是對啦,可能神會喔,佛經都是以無住嘛!沒有執著性,那麼大家都明瞭,以沒有執著性為本體,本體哪,就是沒有執著性,但是呢,他又講這一句,見即是 主。就錯誤了。他講這個見,還是在六根。那麼六根的源頭,就是甚麼,就是主,也就是本啦,那麼這樣就錯誤了。上面一句,以無住為本,是對的,很多佛經都講,無住就是沒有任何執著性,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像金剛經所講的,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不住是對的,見即是主,就錯誤了。見就是根哪,根才會有見哪,根就是 主。就是本體,那就錯誤了,就是錯誤了。他還是沒有契入,沒有破啦,所以,見即是 主。根就是他的本體,就錯誤了。
師曰,那麼六祖就講啦,這沙彌爭合取次語。甚麼叫次語啊?不究竟,這沙彌所講的,合乎甚麼,都是取了不究竟的那種話,不究竟的那種話,根就是 主。根就是本體,說,根就是本體,就錯誤了。
師以柱杖打三下,就用住持,方丈所用的那個杖,佛教裡面大師級,方丈所用的那種杖,那麼,打三下,這個打三下,不見得是打神會,打三下,就是地上也可以打三下,打三下,有些人哪,是說打神會三下,不見得,打地板也可以,打桌子也可以,打哪裡都行,是一種形容,讓他意會。會乃問曰:「和尚坐禪,還見不見?」這個,和尚坐禪,又問到坐禪的事啊,可見哪,神會他還是有點坐禪的功夫哪,就像你們哪,以前在打坐、坐禪定功夫,還是有,他講的,完全是坐禪那一套,所以,他問的,神會他答不出來,見即是 主。見是生滅啊,哪是主呢?不管見、根,還是能見、所見,這個,見即是 主。那就是生滅即是主,那就是錯誤啦,他所問的,都是一種生滅相。
會乃問曰,他就問六祖啊,他說啊,「和尚坐禪,還見不見?」還見不見?見不見還是生滅啊,是相對相啊,「吾打汝,是痛不痛?」如果我打你的話,那麼,這個打三下,不見得就是打神會啊,打地下也可以啦,他說,我如果打你的話,痛不痛,對曰啊:「亦痛亦不痛。」神會說:「也痛也不痛。」你打我的時候,也痛也不痛。這裏他的表示啊,如果痛的話,就是同凡夫啊,所以他還是以六根為主啊,在六根這裏打轉,要是痛,就是凡夫啊,如果不痛的話,那就是神經都沒有啊,欸,痛 也不對,不痛 也不對,如果痛的話,那形同凡夫啊,佛性怎麼會痛?對不對?那你說 不痛,六根所起的作用,他一定會這樣啊,不痛,那就是木石啊,痛就是凡夫啊,因為他沒有見到本性,他還是在六根這裏打轉啊,完全在根這裏打轉,如果我打你的話,痛是不痛,對曰啊:「亦痛亦不痛。」神會也是很聰明啊,如果說是痛的話,那就是凡夫啊,不痛,那也不就是木石嗎,所以說,也痛也不痛哪。兩邊都要啦,那總會答對嘛,也是很聰明,他沒有見到本來面目。
師曰:「吾亦見 亦不見。」我也見也不見,就是,對他亦痛亦不痛,六祖啊,就是要,「我亦見 亦不見。」那麼這個六祖跟神會不是一路的,如果六祖跟神會是一路的,那就糟了啦,見地都一路,那就糟了啦,他是要破他,神會問:「如何是亦見亦不見?」師云:吾之所見,常見自心過愆,所以這個見哪,並不是見痛見不痛的問題,他是,常見自心過愆,不見他人是非好惡,那麼為什麼不見他人是非好惡,他人是非好惡,是六根哪,六根才有啊,你們都見六根人家好壞啊,是壞、是美、是醜,那人怎麼樣,哎唷,我怎麼樣,六根在搞鬼,對不對?所以,你們所見,他人是非好惡,就是六根,好啦、壞啦、不啦、要啦,那麼,常見自心過愆,六祖一旦證悟的話,他怎麼會有自心的過愆呢?對不對?啊,為什麼要這樣講呢?他是站在什麼,一個沒有悟道的人講,而不是站在一個證者的人講,站在眾生位講,他是針對他講,如果我像你這樣的話,我常見自心過愆哪,我不見他人是非好惡,是站在神會的立場講,而不是一個祖師立場講,如果是祖師立場講,一個見性之人哪有什麼常見自心過愆哪,自心哪有過愆哪,這個自心就是什麼?就是我叫你們參的那個,了解嗎?不是你現在想來想去的那個心哪六祖講常見自心過愆,站在眾生位講,眾生位,不是代表六祖喔,也就是眾生應該要這樣,也就是神會你應該要這樣,常見自心過愆,這個自心神會根本沒見。
那麼我現在教你們離醒睡是要見什麼?是要見自心哪,那麼自心的過愆就是自心裏面有四相,有五藴,有好壞種子,那個就是自心的過愆,你要見的是見自心的過愆,不見他人是非好惡,他人是非好惡就是六根這裏啦,在六根這裏啦,我們都見到那個,欸,我要是你哪,我就見自心的過愆,而不見六根的那個把戲,六根那個好惡美醜,那個我不見,那個通通不要,是以亦見亦不見,我這樣的話,我要是你的話,我亦見亦不見,就是這樣,我就是見什麼,見無形心裏面的四相哪、五蘊哪,這個都還沒有了,我見這個啊!我不見他人的好惡美醜啊,外面這個六根所緣起的這個,我不見這個啦,所以是亦見亦不見。
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?汝若不痛,同其木 石;如果你說你亦痛亦不痛,怎麼樣呢?如果你不痛,就像那個木石一樣哪,若痛,就如同凡夫啊!還是這個六根這裏打轉,痛不痛,六根這裏打轉,那麼我不見他人是非好惡,這個就是六根,痛跟不痛,這個就是六根這裏,六根這裏才有,痛不痛,那麼他人好惡是非才有這個六根的作用,自心過愆就是包括無形心裏面的八識、四相、五蘊,那一些。
即起恚恨。那麼,如果在六根這裏打轉呢,就會有恨意啦!你都在六根這裏打轉,所以,才有恨意啦,恨別人比我強,你們自己有沒有嫉妒心哪,你不要不承認哪,我通通知道哪,誰有嫉妒心,誰沒有,我通通知道啊,不要說我沒有、沒有,不承認,嫉妒別人比你強,他為什麼比我好,那麼這些通通都是六根的作用,六根在搞鬼,六根沒有瓦解,才會這樣,很會比較,一天到晚比較,比較這個,比較那個,再來就比自己。
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,你這種見地啊,見跟不見哪,都是兩邊,你剛才問我的見跟不見哪,是兩頭、生滅,痛不痛是生滅,那邊是兩頭,那麼你說痛跟不痛,那是六根的作用,也是生滅相,汝自性且不見,你要見性的這一條道路啊,你尚且看不清楚啊,你要明心見性的這一條路,你都看不清楚,敢爾戲論!」你還來跟我講這些,你還來跟我戲論這一些,是見是不見,你自己要見性這條路,你都搞不清楚,你還敢跟我來戲論這些。
神會禮拜悔謝,那麼神會那時候就很懺悔呀,又感謝又懺悔,那麼比神會,我們大家比比看,有時候人家責備你,你還死不認賬,死不認罪,死不認錯,還講的很有道理,要人家來服從你,很多人這樣呀,你問問你自己,看有沒有這種現象,還跟人家辯,明明自己呀有問題,一定要辯到贏,這種都是什麼?沒有懺悔,沒有懺悔就不會有進步呀,以前呀,那個祖師在的時候,會有一種舉自己的過錯,舉給大家聽,有沒有,那個叫什麼?羯磨,就是自己呀,有什麼過錯,挖出來給大家聽,那自己就會改過,而自己這樣子真真會想要懺悔,如果不是的人,這個就是你有謙卑低下,當然這個跟佛性無關,如果你謙卑低下這種觀念不改,人家不會教你,你什麼都跟人家辯,要辯比人家強,誰教你呀,你都比他行了,他還教你啊?對不對?譬如說同學之間,人家有什麼想要告訴你,都不敢告訴你,為什麼?你都比他強,什麼都要辯,對不對,一定要辯到你對,還能夠你錯?這樣,誰敢跟你講什麼話,人家想告訴你好康的,對不對,也不敢講呀,你都比我行啊,你自己去呀,所以吃大虧啊,吃大虧啊!就是像人家都,喔,對、對、對,是、是、是,你有理,對、對、對,你吃大虧了,要遇到問題時,你倒大楣了,人家都不跟你講,笑死你了,對不對,人家只是心裡笑死你了,對不對,人家只是心裡笑死你了,喔喔喔,對對對,很好很好,人家暗地裏,像你這種人,人家不敢教你,吃大虧,只是表面贊成你,呀,這樣有什麼用,所以千萬大家不要這樣,要謙卑,謙卑人家才肯教你,人家有比你強的地方,對不對,術業有專攻啊,人家一定有一個部分比你強,乃至於參禪,人家是比你強,那人家跟你講,想要告訴你,你平常都那麼霸氣或是我那麼高,誰敢跟你講,你都比我強,我還跟你講,所以啊,學謙卑有他的好處啦。當然只有謙卑,脾氣好壞,跟這個佛性無關,問題你,修行這條路你吃虧了,人家不告訴你呀,人家不敢告訴你呀,你比我強,誰告訴你,對不對,那你就吃大虧,對不對,你這個脾氣當然是跟那個跟佛性無關,問題,你倒大楣了,在世間你倒大楣了,人家不告訴你,所以還是要謙卑,人家願意告訴你,「喔,我跟你講哦,你現在,有一個什麼,喔,告訴你了。」那你就怎麼樣,好康人家會告訴你,不是這樣的話,人家不要理你。表面上說,哦,你很好,很好,吃大虧了。那麼所以呀神會,我們看這種人,他怎麼樣呢?一聽到這種話,馬上很謙卑低下,那麼懺悔,由衷的感謝、懺悔。
師又曰:汝若心迷不見。如果你對於明心見性這一條路,你迷失,不知道怎麼走,問善知識覓路。你就要怎麼樣?請問善知識覓路,走這條路要去請教過來人哪,你對這條路不清楚,請教過來人,千萬不可以有貢高我慢自大。汝若心悟,那麼如果說你對於明心見性這一條路你很清楚,怎麼參你都很清楚,那麼怎麼走你也沒有障礙,如果是這樣的話,即自見性。你早就見性了,對不對,如果你一切法門,你都完全清楚,一切障礙你都有辦法破除,一切障礙、法門,要怎麼辦啦,你通通清楚,你早就見性了啦。
那麼,依法修行,如果你都能夠悟到一切的法門,怎麼參,怎麼悟,你都可以了解的話,那你早就見性了。如果你以前知道怎麼悟的話,那麼你當然就要依這個法而修行,那,依法修行,你早就可以開悟了呀。
汝自迷不見自心,那麼如果你迷失而又不知道怎麼去見無形心,就是我告訴你們,這個要參,把他參出來的這個心,而不是你腦部的六根;汝自迷不見自心,你呀,自己呀,自己都不見自心,不知道那個本來的心是什麼?你都不清楚,你在六根這裡打轉,見不見哪,完全在六根這裏打轉,卻來問吾見與不見,你還在六根這裡,來問我六根的事情。
吾見自知,豈代汝迷。那麼如果我已經破解,我這個破解之法,我早知道,我已經了解,我已經見了、已經徹悟,已經破了,當然我自己知道,難道我還會不知道嗎?豈代汝迷,那麼還能夠讓你來打迷糊嗎?你問那些迷糊話,你還可以存在嗎?我如果早見的話,你問那些迷糊話,我會不知道嗎?豈代汝迷,你的迷糊話,我會不知道嗎?
汝若自見,亦不代吾迷。如果你已經見性了,對不對,我也不會給你講那些話,你如果見性了,那麼我也考不倒你了,如果你見性了,我就不會迷惑你,考不倒你了。如果你不見,你問那些不究竟的話,在這種六根的知見上來打轉,那麼你還來跟我講那些的話,那些不徹底的話,那叫什麼;所以啊,這個知見,不要在知見這裡搞鬼,很多人就是很執著自己的知見,很執著自己的知見,我一定要這樣,一定要這樣。你一定要這樣,人家肯讚同你喔?比如說你的,一種主觀的看法,人家可以認同,好啦、好啦、順你啦,問題啊,表面順你,對不對,像剛才跟你講的,好康的也不會跟你講,順從有什麼用。
所以知見呀,在我們禪門來講,這些知見有時候,好像是種障道的因緣,那有時候呀,他是可以,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,如果你知見太深、太強,那也不好,知見太深、太強的話,有時候也會耽誤你自己。
至於分寸也好,譬如說原則、分寸呀,一個把持,好像一個把關,太強了,知見太強也不好,那都沒有,在做事方面,就是說世間啦,六根在用,六根的方面知見太強,那知見太弱也不好,為什麼?知見太弱的話就是一種模稜兩可、優柔寡斷,人家跟你說甚麼,叫你去死啦,好、好、好,叫你去死也好,那種就是知見太弱;那太強就是我要怎麼樣就怎麼樣,你一定要服從我,不然的話,我不給你活,那種是知見太強,所以太強也不好,太弱的話就優柔寡斷,人家叫你去跳樓也好,所以知見,他有好的一面,也有壞的一面,所以我們在拿捏方面,就是恰到好處就好,不要太強,也不要太弱。這些不是究竟,這是六根的問題。
再來,何不自知自見,乃問吾見與不見,那麼你為什麼不去突破,自己去突破,自知就是,為什麼你這個自知並不是知見的自知,為什麼你不自己去突破,自知就是去知道怎樣突破,怎麼樣去突破呀、自見,那麼自己去突破、然後見性,見到本來面目,自見是見到本來面目,為什麼你自己不去突破見到本來面目,卻來問我六根的事呀!六根的這個見、不見,神會再禮百餘拜。
所以這個神會也是一個根器不錯的,他聽六祖這樣開示,他馬上知道自己錯了,希望能夠求到法,再怎麼樣,再禮拜,那禮拜是,不是一拜、兩拜,百餘拜,拜一百多次,可見這個拜還是很虔誠,對不對,一般我看你們拜,只是拜一次、兩三次就很好,很多了。拜了,百餘拜,求謝過愆,希望能夠哀求、悔謝他自己的錯誤。這個神會見到六祖啊,也是貢高我慢,前面那一段話就是貢高我慢,以為他自己不得了,對不對,你貢高我慢,其實不是單只那時候,現在人也是到處都貢高我慢,閩南話說:摸到天、慶慶??? 不知道自己死活,井底之蛙不知道天有多高,一般我們社會也是一樣,一山還有一山高,不要認為自己很高,真正那個高人都是很謙卑,真的高人都很謙卑,我們出去呀,像你們去參訪,也不要說,自認為我是禪門,很高,都不要,行家一出口,便知有沒有,幾句話,馬上知道你在哪裡,我們還是謙卑,知道就好,真正高人他是很謙卑的,而且是很有禮貌、彬彬有禮,絕對不會貢高我慢,而且都是自己都很客氣、很謙卑。所以那個道行很高,很謙卑,你那個稻子都是往底下彎的,熟的稻子往底下,剛剛稻子長出來,都是直的。所以,我們一方面修行,一方面,如果說將來有機會可以參訪,一定要謙卑,不要認為說我們已經很高了,對不對,人家那個理路都很糟糕,理路都不通,但是我們比他好,還是很謙卑,有緣就給你講,沒有緣就算了,不強迫,反正就是合掌令歡喜。那麼將來萬一要是我們有參訪的機會,有去參訪的機會,也是要很謙卑,如果現在大家還沒有出三界,那麼在理論你很透徹,對不對,理論很透徹,知道怎麼參禪,參法也知道,那這樣就貢高我慢起來的話,那將來你要是出了三界,證到羅漢,那還得了嗎?我看那些菩薩一來,你就把他殺死了,對不對,你把菩薩他殺了,哪還有讓它存在的餘地,不要這樣,真正的那些高人,通通是謙卑,絕對不會有一點貢高我慢,不會,都是啊,把東西藏在裡面,不會一點,對不對。真正大魚他不會吃,不會吃鉤,你的魚鉤鉤放下去,大魚不會來吃,那小魚一天到晚抓,就到時候用搶的。
後來,神會再禮拜,哀求服侍,服勤給侍,給六祖當侍者,寧願侍奉他,不離左右,給他當侍者,都不離開他的身邊。一個祖師碰到這種根基好的,他根基好的,他識人哪,識貨啊,很識貨呀,他一下子就知道這個六祖比他高,那麼一下子就知道這個祖師,五祖同一個衣缽,不是開玩笑。然後他就很謙卑,侍奉他左右,不離左右啊。現在人都是怎麼樣,自己高高在上,都想要把人比下去,哪會侍奉你左右,都希望把你壓下去,他最高,比你高,對不對,會這樣。
「一日師告眾曰:吾有一物,無頭無尾,無名無字,無背無面。諸人還識否?神會出曰:是諸佛之本源,神會之佛性。師曰:向汝道無名無字,汝便喚作本源佛性。汝巷去有把茆蓋頭,也只成箇知解宗徒。會後入京洛,大弘曹溪頓教。著顯宗記,行於世。」
那麼這一段呢,六祖他說:我有一物,無頭無尾,無名無字,無背無面。諸人還識否?神會就出來講:是諸佛之本源,神會之佛性。他說你講的就是諸佛的本源,我們的本來面目、自性、實相啦,師曰:向汝道無名無字,汝便喚作本源佛性。那麼六祖他講這一句話,告訴神會,那麼這個物,我有一物,六祖講這個話,我有一物,已經有問題,什麼物呀!哪來的物呀?從哪裡來?這個物,他說:我有一物,無頭無尾。哪有,你說有物,有一物,無頭無尾,什麼物呀,所以這個物,他說一物,本身就有問題,但是這一物他是一個代表,神會也能夠了解,他說你講的那一個,就是佛性啦,當然六祖他也認同。理論上他講的也就是佛性,認同,向汝道無名無字,汝便喚作本源佛性。這裏就是要破他的名相,破他的名相,你說佛性,你要喚作佛性,哪來的佛性?你佛性從哪裡來?所以我們講佛性、真如、實相、如來呀,都還是一種名相,暫且說說而已,真實他沒有名字啊。他說本來就沒有名字,你還說什麼本源佛性,那麼這個也是一種廢話,其實對禪來講,你還搞這些玩意兒,對不對?哪有這些拉拉雜雜的什麼佛性,什麼還有一物,要是我在場的話,那一物從何而來,沒有甚麼物,連物也沒有呀,哪有物,對不對,你那一物從哪裡來,當然啦,這是比喻啦,要考他們弟子,那麼那一物,也是名稱呀,無名無字,你說:我有一物,無名無字,無頭無尾,既然無名無字,還說物哩,那物不是名字嗎?物就是名啊,你說沒有名字,你說物從哪裡來,就是名字啊,所以,所以這個本來呀,這個佛經呀,一出口,就是有一些名相,這些名相就是不究竟,就是有一些把柄,不能夠怎麼樣圓融啊,一出口就一定,不然你講不出話來,無一物,對不對,所以有一些祖師呀,以前有一些祖師啊,沒有辦法,這樣講一物也不行呀,你講佛性,佛性從哪裡來,我這裡連佛都沒有了,還有什麼佛性,對不對,連佛都沒有,哪還有什麼佛性。所以祖師乾脆說,一上台就 一下,拍桌子,沒辦法講呀,你講的話,你就死了,你會不會講佛性,我連佛都沒有怎麼給你們講佛性,對不對,所以,沒辦法,那麼為了要弘法,所以建立一些,所以我為什麼不建議各位,不建議各位去背那些名相,有沒有,我們佛學辭典不是這麼厚嗎,佛學辭典很厚,你曉得吧,名稱很多呢,你一個月背不熟、背不完,為什麼不建議那些名相,因為我們禪,他基本上越少名相越好,無端起知見,就好像天上的大浮雲一樣,越少知見越好,知見越少越好,那麼剛才我講的這種知見是佛學的知見,而不是剛才世間六根的那種知見,佛學裏面的那種知見越少越好,乃至於都拿掉、都拿掉,不得已才跟你講說四相、五蘊,這些很簡單的,不要你們有什麼名相的那種障。
他說:你便喚作這個佛性啊,汝向去有把茆蓋頭,我看你還是怎麼樣呢?參下去算了,對不對,你這樣的話,這樣的一種做法,也只成個知解宗徒,知解就是你這樣的話,跟人家講這樣的話,那是知解上面,禪宗裡面的知解,不是實證,實證哪有這些,當然這也是一種要破他名相的話,最起碼六祖講這個吾有一物,這一物就糟了,你哪來的一物,你一物從哪裡來?那麼你那一物就一定是緣起,那緣起一定不究竟,你那一物一定緣起,對不對,當然他是試這個弟子啦,不這樣講也沒有辦法,所以他們就是一個因機逗教,是一種因機逗教,當然六祖他也很了解神會他講什麼,神會也不會說你凌虛一物從哪裡來,像灰塵掉下這樣講啦,他也好像說因機逗教。
會後入京洛,那麼這個神會,將來以後就到京城、洛陽,大弘曹溪頓教,但是神會去的時候,他雖然是大弘,但是他也沒有得到什麼像這種上根器的,弘法雖然有弘,問題呀,沒有碰上,上根器的很少,那些成就大根器的人,也都是種些種籽,種種籽,你像我這一回來,最後也是撒個種籽,種下這些種籽,以後再來,如果以後出三界,再來,那就不一樣。那麼將來有一個菩薩會再來,那個菩薩會來,來度眾,我現在啊,儘量撒種籽,那菩薩來,他就好接,因為種子已經發芽。所以我這一回呀,也沒有抱很大的希望,說我度個眾,會證道,不抱很大希望,因為我想一想,自己也不是一世所得的,對不對,那麼這個種籽種下去,以後,多久會長出來很清楚,時間要多長很清楚,你們要參禪多久,到達哪裡,我一清二楚,你們參多久,到哪裡,我沒有不清楚的,哪會不清楚,當然我是要鼓勵你們,你們不前進,一定在那裏,走一步是一步。你說這一輩子,明心見性證道,希望不大,真的,我坦白告訴大家希望不大,你要是能夠出三界啊,你就謝天謝地了,哈、哈、哈,想證道,我不會跟你們講好聽的話,大家一起來證道,大家都是佛,當下承擔,不會這樣講,為什麼老師這樣,對不對,你那個自心都沒有參到,你還當下承擔!承擔什麼?承擔六根,對不對,那是我啊,承擔六根,自心都沒有參到,你承擔什麼啊。
著顯宗記,他有著作,顯宗記,像我大涅槃了義法典,將來是留下來,現在可能不流行吧,我滅了以後,可能經過不久,人家就會研究我大涅槃了義法典,為什麼?裡面有六根圓通法門啊,我在的話,把你壓一下,壓死了,你這種人出來,我就沒有生機了嘛,對不對,那我將來滅掉,滅了以後,沒有人跟他打對台,當然研究啊,剩下沒有人跟我打對台,對不對,六祖這個六祖壇經,以前六祖在世誰甩他,還要追殺耶,誰要甩他六祖壇經講法,沒有人要甩他,對不對,只有他弟子那一些人甩他,對不對,神秀那些人還派人要追殺什麼的,神秀的弟子還暗殺他,不是神秀派人哪,神秀的弟子有些不滿,還要暗殺他咧,那他講的經典要嗎?他會要看嗎?他會要聽嗎?一樣嘛,比喻啦,我現在講的:大涅槃了義法典,或是我現在做的這個:這個六道鐵圍,或者再講一些其他的進去,其他的法門出來的話,其他的過程,我講的越深,他們越生氣,越深的他越反對不了,越生氣,這種人越完蛋,越瞧不起,將來我們都沒飯吃,沒得混了,說得很坦白,我講開來,我一上台的話,那些沒得混呀,根本沒得混啊,當然要把你壓下去,那我滅了以後,大概就沒有人可以跟我對台了,還有得混哪,那就研究你直了,沒關係啊,人都是等死掉以後才會出名,你了解嗎?死掉以後會出名,不死的話不值錢,死了才值錢,張大千也是一樣,他以前那個畫,誰甩他,一幅畫兩千塊賣不掉,在世呀對不對,那死了以後畫就漲呀,沒得畫了,對不對,那畫就喊了越來越高,死人也是死掉比較值錢,當然我將來也會把那些留下來,我會整理一些,六道鐵圍我寫好了,那其他還有一些,我會留下來,可能會有一些很重要的東西在,將來交給你們去研究,研究直了的東西,我已經不在了,後世去研究,他們就去爭嘛,看誰講的好,直了的東西,看誰講的好。
好,「師見諸宗難問,咸起惡心,多聚座下。愍而謂曰:學道之人,一切善念惡念,應當盡除。無名可名,名於自性。無二之性,是名實性。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,言下便須自見。諸人聞說,總皆作禮,請事為師。」
師見諸宗難問,我們六祖見到各宗各派能夠真正契入本心的人,非常之難,難問就是能夠問到中心,中心點的、契悟的非常之少,等於說根器都是一些小根、小草,大根器的很難去遇到,為什麼,各派都是這樣,很難有大根器、上根人問到宗門的心法,契入這個心法。那麼,咸起惡心,都是你爭我奪,殺傷對方,惡言惡語啦,都是這樣,所以你看,不只現在,還有古人也一樣,對不對,六祖那個都是惡人惡心呀,要害這個,要害那個,學道人這樣互相勾心鬥角,很不好。如果要這樣的話,我們認為那何必學,對不對,何必學,學道、學那麼辛苦幹什麼。
「多聚座下。愍而謂曰」,那麼那些人也沒有契悟,多起惡心,你爭我奪,想要爬到最高上位,那麼坐在他的底下,在六祖座下,他很可憐這些座下的人,就跟他們講:學道之人,一切善念惡念,應當盡除。最基本呀,你們一切的善念、惡念,不要有,那麼這裏的善念、惡念有兩層,一層是六根的善、惡念,一層是自心裡面的五蘊、四相,裡面那個都是有善、惡念,四相五蘊相對相的種籽要除去,應當要除去呀。
分兩層,一層是表面的念頭,另一層就是自心裡面的四相、五蘊,學道之人,不僅是六根的念頭,這些善惡念不要有,那麼自心裡面的四相、五蘊,那些種籽也應該除去,想辦法把他破解、除去。幻心除後,無名可名,那麼除盡,這個善念、惡念,會起這個六根的念頭,使阿賴耶識的一切種籽,跟那些四相、五蘊之類通通除掉,乃至於無明都除掉,「無名可名,名於自性」,沒有什麼名字可以安,就安一個自性,「無二之性,是名實性」,不二就是沒有生滅相,有二一定是生滅,無二,沒有生滅相那個就是實在,有生滅相的不實在,是名實性,那就是實在的本性啦。
「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」,那麼如果你見性了,你真正明心見性了,你對於一切的教門,非常的清楚,而你可以行方便教化,你看到下根,你就可以教他怎麼做,中根要怎麼做,上根你要怎麼做,不過,這些都是方便,一切法門通通是方便,不是究竟,那麼,究竟只有一條路,所以很多人講,哎呀你這個對治應該,如果是一個開悟的人,不一樣,對於張三,應該知道他的根器,給他一個法門,對於李四,應該知道他的根器,給他一個法門,對什麼人給他一個不同的根器,給他一個不同的法門,是沒有錯,可以,世尊也是,所以講不了義經,不過,你要了解,那是方便,絕對不是究竟,如果我給你一個法門,一個人給一種法門,那絕對不是究竟,一個人給你一個方向,你們五十個,我也一個給你一個法門,那一個給你一個方向,到最後一個人五十個方向,就有五十個方向,一個給一個法門,不同的法門,所以很多人認為說,老師應該知道。我怎麼不知道你們的根器,但是我給你們的是究竟啊,你要方便嗎?我給你呀,要嗎?如果你哪一個要方便,可以,我可以給你,一百個法門,一千個法門我都有,但是你要了解不是究竟,所以,我一個人給你一個法門,那個是究竟嗎?那個到終點就不一樣,給你一個方向,最後五十個人五十個方向給你,終點都不一樣,哪一個才是究竟,煩惱,所以你要了解那是方便,究竟只有一種,無二亦無三,所以我現在給你的是究竟,你要方便的話,可以,我可以給你很多啊,一百種、一千種都有。
那麼,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,這個地方,很多人,沒有見性的人,一定就是空性,在空性上建立一切相,所以真空妙有來了,色空不二來了,搞錯了,很多人看佛經看不懂啊,他一定是,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,這句話就是,你見性以後,可以行方便,對下根人怎麼講,不過那是方便,不是究竟,所以建立一切教化門,宗跟教不一樣,對不對,我以前有講過,宗跟教不一樣,宗是宗門不二法門,哪有那麼多法門,不二法門還有什麼那麼多,一個給你一個法門?指教門,教門就是一個給你一個,教化門嘛,比喻小孩子啦,你在哭,你哭什麼?你要什麼?你要奶嘴、給你奶嘴,你要糖果、給你糖果,對不對,看你哭什麼?你要拐杖,給你拐杖,對不對,你要火車、給你火車,看你哭什麼,你要什麼,通通,給你玩具一大堆,那個就是教門。
那麼宗門不是啊,不二之門,言下便須自見,那麼如果在言下,你便知道怎麼修,你見地要很清楚,要知道怎麼修,那麼真的你見到本性,你就知道要怎麼樣教化他們,行方便也可以,那麼在教他們的當中,你跟他們講的究竟的時候,他們就知道要怎麼修,言下便須自見,那麼不但是敎你的人,他會知道你的程度,也給你適當的那種方便,但是到最後,他還是給你究竟,言下便須自見。
諸人聞說,總皆作禮,請事為師。那麼大眾,他那邊也有佛門的,也有道教的,也有儒教,反正三教九流都有啊,大家都是禮佛、做禮拜,請六祖作為他們的老師,每天請益,或大事而請益,請事為師。休息。